2021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统计分析
    侯秀芳,梅建萍,左 超,刘高原
    2021, 34(3):1-9.
    [摘要](49) [HTML](0) [PDF 1.32 M](34)
    摘要:
    截至2020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4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7 969.7 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75.9亿人次。57个城市当年完成建设投资6 286亿元,在建线路总长6 797.5 km。累计67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批并公示,扣除已运营线路长度后,在实施的获批建设规划线路总长7 085.5 km。“十三五”5年间,共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为4 351.7 km;累计完成客运量969.4亿人次;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6 278.7亿元。运营、建设、规划线路规模和投资额跨越式增长,城轨交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实践与探索
    龙俊仁,邵 源
    2021, 34(3):10-19.
    [摘要](54) [HTML](0) [PDF 11.56 M](37)
    摘要:
    通过对深圳市轨道交通枢纽3个发展阶段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梳理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及运营等方面实践积累的经验。结合深圳新的城市发展定位与要求,从枢纽总体布局、枢纽设施及空间组织、枢纽站城一体化、智慧枢纽4个方面阐述新时期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创新探索。展望未来,提出轨道交通枢纽应以功能为导向完善布局及与城市空间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以体验为导向高品质、高标准配置枢纽设施及空间组织,以一体化运营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枢规划建设机制、多措并举提升枢纽运营管理效率,可为新时期高质量、可持续推进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3  基于运营服务与品质提升的成都地铁建设方案及若干建议
    时亚昕,戴志仁,张毓斌
    2021, 34(3):20-26.
    [摘要](34) [HTML](0) [PDF 6.44 M](45)
    摘要:
    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加密,居民乘坐轨道交通日常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乘客对地铁车站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托2019年年底开通的成都地铁5号线的成功经验,以对比分析为主,从长编组线路车站布置方式、车站换乘方式与楼扶梯布置、车站人性化设计、站点物业开发与后期地块开发预留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发现:中部交叉型楼扶梯布置与十字形换乘型式、单向换乘流线与台到台换乘方式、加大换乘节点处侧站台宽度等措施可有效提高长编组线路地铁车站的换乘水平;长编组线路高架车站体量大,宜优先考虑路侧侧式站方案,路中方案宜优先采用鱼腹岛式站台、中部单通道进站,提升与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地铁站点与区间隧道宜适当预留后期沿线地块开发建设条件,释放沿线地块开发价值,降低开发建设成本。
    4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关键性指标研究
    吴殿华
    2021, 34(3):27-29.
    [摘要](22) [HTML](0) [PDF 454.34 K](35)
    摘要: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更多城市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如何合理规划与设计网络化运营下的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已成为各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课题。结合国内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经验,提出控制中心关键的规划与设计相关的指标、方法,供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规划、工艺设计与建设的同行参考。
    5  现代有轨电车车辆段总平面设计与实践
    周 虎,王曦鸣
    2021, 34(3):30-33.
    [摘要](30) [HTML](0) [PDF 584.39 K](37)
    摘要:
    结合地铁车辆段设计、建设经验及现代有轨电车特点,对影响现代有轨电车车辆段总平面设计的资源共享、出入段线、洗车线、试车线、段型、物业开发等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结合车辆掉头功能综合设计出入段线、段型的思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采用贯通式运用库和洗车作业方式,针对物业开发提出咽喉区不上盖和增设天井的建议。结合设计实例,对设计思路和各关键要素进行实践,实现总平面设计与物业开发有机结合,总平面布局合理规整,运营调度灵活便捷,为类似车辆段设计提供参考。
    6  转向架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在青岛地铁的应用
    李大勇,陈明可,栾林昊,邓举明
    2021, 34(3):34-39.
    [摘要](23) [HTML](0) [PDF 712.35 K](33)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的转向架是列车运行的重要系统,轴箱轴承和轮对是转向架的关键部件,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乘车舒适度及行车安全。而地铁运维部门在地铁车辆的日常检修过程中,难于掌握轴承的温度、振动、轻微磨损等情况,往往根据轴承设计使用寿命进行预防性更换,既造成运用状态良好轴承的浪费,又存在寿命周期内磨损等运营安全风险。以青岛地铁3号线的转向架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为例,介绍对转向架轴箱温度、轴承磨损、轮对踏面进行在线监测与诊断的原理;该系统能够监测部件的早期缺陷,积累监测数据,提高检修效率,降低检修成本,并提供科学的运用和维修指导意见。
    7  城轨信号系统中AP布站设计方案
    黄克勇,王惟一,宓 燕
    2021, 34(3):40-45.
    [摘要](20) [HTML](0) [PDF 822.77 K](37)
    摘要:
    以地铁用户给定的线路环境数据为输入,根据无线信道传播损耗模型进行无线信号覆盖质量仿真运算,输出全线无线接入点(AP)的初步布置方案,其中输入数据包括数据通信系统设备工作电磁环境参数、现场物理环境数据、无线传输收发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需要达到的数据传输性能等。根据初步布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对全线各点的无线覆盖性能给出图形化的标示,为网络优化提供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现场的典型环境进行现场勘测,利用勘测的数据对无线覆盖仿真结果进行校准,输出最终的工程实施布置方案,从而减少AP设备安装和测试的工作量。
    8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内涵及技术特征探讨
    江志彬,苏马雷,李洪运,徐思凡
    2021, 34(3):46-51.
    [摘要](15) [HTML](0) [PDF 627.68 K](39)
    摘要:
    基于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在物理层面和服务层面的基本特征,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发展经验。在构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架构体系的基础上,给出轨道交通在线路车站、信号、车辆、配线、供电、票务等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以及一体化出行规划、一体化票务和一体化出行服务的技术特征。最后,探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条件下的交路和停站组织模式。
    9  基于“微中心”理念的轨道交通既有线站点改造提升研究
    冯西培,张 宇,王鸿洋,李泽慧,徐 宁
    2021, 34(3):52-57.
    [摘要](37) [HTML](0) [PDF 5.00 M](40)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客流特征的变化,车站运营出现了新的问题,采用常规的扩能改造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借鉴日本东京对既有线改造的经验,北京提出“微中心”的理念,根据站点所在的区位定位、规划条件、客流特征、既有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以13号线五道口站为例,根据所属“微中心”类型,以车站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为核心,采用相应的更新设计思路和策略,对车站和周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实施便捷的交通接驳一体化,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整合城市景观,提升车站的服务水平,为其他轨道交通既有站点的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10  基于BPNN-TD算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方法
    靳旭刚,陈德玖,黄 丽,周天宠,杨立晨
    2021, 34(3):58-64.
    [摘要](1) [HTML](0) [PDF 1.29 M](41)
    摘要:
    科学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对于轨道线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布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及其影响指标数据,综合两种模型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有效预测。首先,从政策、经济、城市规模、出行需求4个方面,简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提取GDP、第三产业值、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日均客运量等5个模型输入指标。其次,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BPNN)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方法,在求解熵权向量的基础上,结合交通需求法(TD)调整预测结果。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例,以误差最小为目标,对模型的隐含层数、神经元数、激活函数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得出:2023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值为745.2 km,低于实际规划值5.9%,表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发展规划仍存在调整空间,研究有助于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11  重庆轨道交通白居寺车辆段段内发车能力研究
    徐彰杰
    2021, 34(3):65-69.
    [摘要](48) [HTML](0) [PDF 2.56 M](39)
    摘要: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004年运营至今客流急剧增加,现状客流已达到远期设计客流,正线运营行车间隔已缩短至3 min,从而对车辆段的出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制因素是段内发车能力,对白居寺车辆段段内发车能力的研究不仅能提升该车辆段的出段能力,而且对提升2号线的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供其他地铁车辆段设计借鉴和参考。对白居寺车辆段出段能力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因素为段内区段时间(咽喉区通过能力);对段内区段时间进行计算分析和现场实测,验证确定方案的合理性和适应性。研究表明,段内区段运行时间为车辆段出段能力的主控因素。为提高车辆段出段效率,车辆段咽喉区线路设计应具备平行发车进路的条件。当车辆段出段能力不满足正线行车间隔要求时,可通过增加调车信号机来分段办理调车进路,提高列车出段效率,从而达到与正线列车运行间隔相匹配、缩短出段时间和延长夜间维修作业时间的目的。
    12  北京地铁施工阶段地质风险辨识评估及防控机制建设
    叶新丰,张 宇,刘魁刚,高亚彬,余 鹏
    2021, 34(3):70-76.
    [摘要](35) [HTML](0) [PDF 834.06 K](53)
    摘要:
    阐述地铁施工阶段地质风险特征及研究现状,结合勘察、设计、第三方监测等资料,分析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地质因素并进行分类和辨识,提出基于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结果的PH地质风险评价方法并给出相应参考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过程监控、加强探测和现场处置三类处理措施。基于北京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施工阶段地质风险动静态管控机构及工作流程,将该机制应用于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西土城站项目的风险管控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3  市域铁路灵昆修造基地工艺设计创新与实践
    熊 盛
    2021, 34(3):77-82.
    [摘要](14) [HTML](0) [PDF 2.96 M](46)
    摘要:
    依托温州市域铁路线网的唯一高级修基地——灵昆修造基地项目,深入研究市域车辆新造和检修工艺,在修造基地总体规划阶段创新地提出“修造合一”的定期检修工艺布局。不同于国铁修整列架车检修的模式,基于新造和检修的工艺流程,提出车辆解编、分体检修的流水修总体工艺方案,可实现包括总装、涂装和单车试验调试三大工艺板块的新造和检修资源共享共用,节省土建以及设备工程投资,并采用BIM工艺模拟仿真,验证工艺方案可行性。
    14  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盾构选型研究
    夏瑞萌,郑 杰,姜传治,贺博阳
    2021, 34(3):83-91.
    [摘要](16) [HTML](0) [PDF 2.55 M](44)
    摘要:
    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于2019年通车运营,采用市域D型车实现草桥—大兴机场20 min的通达目标,以160 km/h的运行时速填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领域的技术空白。工程定位高、沿线建设环境复杂、工期紧张,没有既有规范及建设经验可以参照,致使盾构隧道结构选型、标准确定难度大。分析研究不同结构断面形式盾构外径及内径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大兴机场线盾构可选的断面型式,并据此进行造价、工期及安全比选。最终确定大兴机场线盾构隧道采用7.9 m内径、8.8 m外径的单洞单线结构,盾构机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
    15  富水砂卵层基坑封闭降水与回灌工程关键技术
    胡冰冰,路林海,李 罡,王会刚,孙捷城
    2021, 34(3):92-97.
    [摘要](51) [HTML](0) [PDF 6.34 M](37)
    摘要:
    根据济南泉域富水砂卵石地层特点,通过文献调查、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并借助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并优化基坑下卧弱隔水层注浆加固方案,得到注浆加固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提出端头井土体加固与封闭止水帷幕下辅助降水的关键技术,研发基坑降水回灌一体化系统及配套装备,攻克传统回灌技术存在的抽灌分离、回灌效率低、运维成本高等施工难题,阐述回灌水质处理、自动加压回灌及水位联动回灌等关键技术创新点,改良回灌井过滤器设置及止水段施工技术,形成富水砂卵层基坑封闭降水与回灌工程关键技术,对推广基坑降水与回灌工程的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有一定指导作用。
    16  上穿既有隧道大直径管棚支护效果研究
    何继华,姜 潇,张 宇,宋卓华,陶连金,吕金彪
    2021, 34(3):98-103.
    [摘要](32) [HTML](0) [PDF 1.18 M](33)
    摘要:
    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在上穿既有10号线盾构隧道过程中,采用大直径管棚控制既有隧道隆起。以此为工程依托,研究在大直径管棚支护下既有线的隆起变形。首先,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得到既有线位移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规律和最终既有线竖向位移曲线,得出既有隧道隆起集中在2倍开挖区宽度内的结论。然后,通过三维有限差分法,分别建立有管棚和无管棚的数值模型,将模拟数据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变化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有无管棚两种工况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管棚施工使既有隧道在打设管棚的阶段多发生了0.5 mm左右的沉降,但管棚可以减少既有线1.5~2 mm最终隆起值。这说明,通过采用超前管棚,可以有效地控制上穿工程中既有盾构隧道发生的隆起,研究成果可为类似上穿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17  地铁盾构断面椭圆度检测及数据分析研究
    贺 磊,蔡乾广,许诚权,冯 耀
    2021, 34(3):104-107.
    [摘要](344) [HTML](0) [PDF 1.04 M](166)
    摘要:
    在地铁隧道竣工检测和运营监测中,盾构断面椭圆度是隧道变形和维修整治的关键指标,对其高效准确地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与日俱增的交通需求和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铁竣工验收、运维监护对断面测量的精度、效率以及信息全面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介绍盾构管片椭圆度的多种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原理,并对其优劣性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盾构管片断面变形规律的复杂性,利用大量实例数据,统计分析管片椭圆的旋转角、横向收敛、椭圆度等参数的关联和分布情况,发现横向收敛与椭圆度有很强的相关性,且椭圆旋转角超过一定数值对常规水平收敛测量也有影响,即横向与水平直径的偏差不容忽视。因此,横向收敛作为管片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参数,将椭圆长轴作为收敛基线更能客观反映实际变形情况,该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8  温州市域铁路高架线环境振动源强试验研究
    罗 伟
    2021, 34(3):108-112.
    [摘要](20) [HTML](0) [PDF 1.12 M](30)
    摘要:
    温州市域铁路S1线是我国市域铁路先行先试的示范工程。为了给新建市域铁路环评工作提供参考,在S1线开展了环境振动源强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及建议:相比地面测点,桥面测点的测试数据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市域铁路高架线环境振动源强测试建议采用桥面测点;采用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VLz, max的计算值较采用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小2~4 dB。温州市域铁路S1线高架直线地段,市域动车组列车匀速95 km/h通过工况下,环境振动源强测试结果:采用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时为94.1 dB,采用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时为90.6 dB。基于所测有限工况的比较发现,列车运行速度增加15 km/h时,振动源强测试值增加3~5 dB;曲线地段曲线半径减小700 m时,振动源强测试值增加约4.5 dB。
    19  温州市域铁路高架线环境振动源强试验研究
    罗 伟
    2021, 34(3):108-112.
    [摘要](19) [HTML](0) [PDF 1.12 M](309)
    摘要:
    温州市域铁路S1线是我国市域铁路先行先试的示范工程。为了给新建市域铁路环评工作提供参考,在S1线开展了环境振动源强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及建议:相比地面测点,桥面测点的测试数据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市域铁路高架线环境振动源强测试建议采用桥面测点;采用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VLz, max的计算值较采用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小2~4 dB。温州市域铁路S1线高架直线地段,市域动车组列车匀速95 km/h通过工况下,环境振动源强测试结果:采用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时为94.1 dB,采用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时为90.6 dB。基于所测有限工况的比较发现,列车运行速度增加15 km/h时,振动源强测试值增加3~5 dB;曲线地段曲线半径减小700 m时,振动源强测试值增加约4.5 dB。
    20  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数据采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唐 超,侯海倩,马全明,胡晓飞
    2021, 34(3):113-118.
    [摘要](15) [HTML](0) [PDF 2.02 M](35)
    摘要:
    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数据采集服务系统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无纸化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系统,主要目的是为整个岩土工程勘察的信息数字化提供数据保障,并提高整个数字化信息化过程的效率。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技术、GIS技术,实现工程勘察外业数据的快速入库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勘察质量的全过程监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勘察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的监管,而且也为全面推进全国勘察质量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21  新建设模式下轨道交通工程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江 琴
    2021, 34(3):119-124.
    [摘要](15) [HTML](0) [PDF 3.04 M](293)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国内城轨相继出现了车辆段TOD开发、综合交通枢纽、深埋车站等多种新的建设模式。在缺乏相应设计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建设模式下具备轨道交通特色的消防给水系统是必要的。解决方案:在深埋车站,采用常高压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组合方案;有地下车站消防给水系统利用市政自来水进行稳压,采用高位水箱和消防水池合建的新设计理念;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消火栓及喷淋系统设置方案;研究带盖开发车辆段咽喉区的消防设计方案,讨论不同形式车辆段单体消防设计参数取值,提出盖下单体喷淋设计方案等,为轨道交通消防给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规范编制提供依据。
    22  新建设模式下轨道交通工程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江 琴
    2021, 34(3):119-124.
    [摘要](12) [HTML](0) [PDF 3.04 M](37)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国内城轨相继出现了车辆段TOD开发、综合交通枢纽、深埋车站等多种新的建设模式。在缺乏相应设计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建设模式下具备轨道交通特色的消防给水系统是必要的。解决方案:在深埋车站,采用常高压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组合方案;有地下车站消防给水系统利用市政自来水进行稳压,采用高位水箱和消防水池合建的新设计理念;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消火栓及喷淋系统设置方案;研究带盖开发车辆段咽喉区的消防设计方案,讨论不同形式车辆段单体消防设计参数取值,提出盖下单体喷淋设计方案等,为轨道交通消防给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规范编制提供依据。
    23  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在地铁的应用分析
    王鲁平,马惠颖,孙云祥,徐 斌,何 楠,孟 鑫,段 玉,师 可
    2021, 34(3):125-129.
    [摘要](37) [HTML](0) [PDF 796.68 K](46)
    摘要:
    结合地铁车站特征,介绍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的组成及特点,从不同时期子机组台数选择、标准地铁车站的冷水机房布置、制冷系统整体控制方案、机组冷却循环水水质控制方案、机组效率及能耗分析等方面,对比分析整体式蒸发冷凝冷水机组与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在地铁车站中的适用性。对比分析表明,高静压模块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具有折旧费用低、机房面积小、控制难度低、运输及检修方便等优点,在地铁车站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24  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规范化研究
    刘 博,张 衡
    2021, 34(3):130-135.
    [摘要](17) [HTML](0) [PDF 691.96 K](46)
    摘要:
    研究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故障成因及设备标准化准入机制,对提升运营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智慧地铁建设试点,具有研究价值。采用折线图,对2016年10号线列车乘客信息系统的故障率进行分析;采用可靠性分析法,对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指出系统中重点故障排查困难以及缺乏设备准入制度的问题,提出优化检修周期、标准化设备准入的解决举措,并根据改进前后的故障对比分析,进行应用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车载乘客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故障发生,提高检修效率。
    25  基于CBTC的灯泡线线路拓扑结构分析与设计
    骆正新,孙晓光,耿 鹏
    2021, 34(3):136-139.
    [摘要](20) [HTML](0) [PDF 467.49 K](41)
    摘要:
    分析灯泡线对既有CBTC系统线路拓扑结构下链接关系的影响,提供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灯泡线线路的系统设计方法,并给出描述线路拓扑的数据结构定义。系统设计方法核心思想是:在CBTC系统中,将灯泡线中的拐点作为一个链接对象。通过对拐点两侧的区段链接关系进行描述和确定,对于存在灯泡线的线路,根据列车运行方向,实现对含拐点线路的路径搜索,并对包络跨在拐点上的列车进行包络位置计算,对列车运行方向与信号机、车档等方向的一致性判断给出具体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使得既有CBTC系统少量修改拓扑结构,就能支持灯泡线线路。
    2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应急信息联动研究
    刘阳学,段卿培,杨峰雁,蒋丽丽,白 丽
    2021, 34(3):140-145.
    [摘要](7) [HTML](0) [PDF 1.59 M](54)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信息联动是在线网的层面上,根据线网运营业务以及突发事件的相关性,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对事件处置和决策有重要意义的应急信息进行联动,形成最强大脑的智能决策信息中心,实现应急处置“看得见、听得到、调得动、联得通”的目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信息联动内容、联动布局、联动优先级的研究,结合线网应急处置需求,提出应急信息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的联动内容,提出不同的应急联动策略;最后详述应急信息联动的技术实现方案。应急信息联动可实现应急信息的高度集成,从应急处置数字化向应急处置智能化发展迈进一步;通过具体项目实施,已极大地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和应急处置自动化水平。
    27  基于“互联网+”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智能服务模式探讨
    张 森,于 敏
    2021, 34(3):146-152.
    [摘要](28) [HTML](0) [PDF 3.81 M](32)
    摘要: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更迭,广大人民群众获取资讯的方式和习惯也悄然改变,手机App、微信等孕育而生,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城市轨道交通与乘客的沟通窗口仍停留在实体客服中心(票亭),势必无法跟上当今社会高效的节奏。首次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智能服务模式,搭建全维度的综合智能客服平台,通过线上地铁App、微信公众号等在线客服,将畅通沟通服务融入市民生活;通过车站线下乘客自助终端、智能客服中心等自助设备,车站现场逐步向“无人化”值守转变,形成“一站式”快捷资讯服务;同时设置快速客服响应体制,通知就近的现场工作人员“响应式”精准专项服务,同时辅以服务质量监控系统。提出乘客智能服务新模式,适应人民群众新需求和社会技术发展,将传统以现场人工为主的模式向线上集中智能服务模式转变,节约车站运营人力,降低运营成本。新的客服模式已在2019年10月广州智慧地铁示范工程中作为重点成果进行展示,系统运营至今效果显著,为广州地铁“十三五”新线建设及既有线网大规模改造推广积累宝贵的运营经验,也为国内其他城市乘客服务新思路的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