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大连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果分析暨公共交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徐成永,黄 新,李天石,胡进宝,苏丽娜
    2021, 34(4):1-7.
    [摘要](123) [HTML](0) [PDF 0.00 Byte](773)
    摘要:
    结合大连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总结大连市居民出行特征,并对轨道交通运营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大连市存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严重、地铁票价较高、新线建设进度滞后、既有线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外围线客流强度低、沿线用地开发强度低、用地性质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大连市公共交通的几点发展对策:加速产业转型,提高城市活力;专题研究票制票价,出台优惠措施;优化常规公交线网,研究地铁、公交运营公司合并的可行性;完善核心区线网形态,进一步优化线网方案,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方向符合的重点线路;加强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开发的管理,确保沿线用地指标集中,开发时序一致。
    2  基于手机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陈 锋
    2021, 34(4):8-15.
    [摘要](87) [HTML](0) [PDF 0.00 Byte](921)
    摘要:
    交通需求分析和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然而宏观交通模型的复杂性、数据质量及规划变更等问题容易导致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为弥补交通需求和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以石家庄市为例,利用手机大数据从职住分布、职住平衡、出行需求、通勤圈等四个维度剖析城市特征,从城市特征刻画、现状模型校核、发展趋势研判等方面与需求预测模型优势互补,并与巴黎大区横向对标分析,借鉴巴黎大区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的经验,从规划策略层面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支撑。
    3  昆明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实施路径探讨
    彭 伟
    2021, 34(4):16-23.
    [摘要](66) [HTML](0) [PDF 0.00 Byte](948)
    摘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建设高潮,如何通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TOD)模式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使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成为时下焦点。当前城市发展趋势已经从快速、增量向优化、存量转变,TOD引领城市发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之一。昆明作为云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TOD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TOD实践经验,从规划前瞻性、土地供应方式灵活性、收益分配等角度对国内其他城市已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昆明城市自身的特征及已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顶层规划控制、TOD与各层次规划深度融合、制度创新、配套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新思路,以保障未来TOD在昆明顺利落地实施。
    4  北京地铁苏州街站一体化开发创新模式
    王 耀
    2021, 34(4):24-28.
    [摘要](262) [HTML](0) [PDF 0.00 Byte](915)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迅速,近年来“TOD”开发模式进一步引领了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浪潮,打造了一批土地集约化、功能多元化、生活便捷化的城市轨道微中心,充分实践了“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理念。依托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站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通过分析其面临的场地、模式、功能、工期、资金5类问题,研究提出协调利用棚户区改造的“一次性招标”等政策,实现“合并用地、综合功能”的轨道交通综合一体化开发创新模式。该项目有效推进地铁建设、解决历史问题、节约地铁投资、满足居民需求,在经济、社会和实践等方面成果斐然,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多方共赢,可为后续类似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5  城轨车辆段车地无线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
    矫德余,石 勇,张增一
    2021, 34(4):29-33.
    [摘要](96) [HTML](0) [PDF 0.00 Byte](895)
    摘要:
    介绍城轨车辆网络控制系统和某城轨车辆段现有建筑及布局情况,进而分析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及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选择无线基站的安装位置,详细阐述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选型和参数设计方案;完成现场设备安装、布线和调试,并进行信号强度和数据通信测试,验证和确认所设计的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满足数据传输需求,项目的实施对老旧车辆段车地无线传输系统增改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  磷酸铁锂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代 伟,张 斌,陈 林
    2021, 34(4):34-38.
    [摘要](158) [HTML](0) [PDF 0.00 Byte](857)
    摘要:
    通过磷酸铁锂蓄电池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对比,结合北京地铁8号线整合UPS和直流屏经改造,使用高安全浮充式防火型磷酸铁锂蓄电池替换原有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为城市轨道交通蓄电池的选型提供新途径。
    7  共建世界级城市群背景下天津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周欣荣,纪尚志,崔 扬
    2021, 34(4):39-46.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159)
    摘要:
    通过对照发展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轨道交通经验,分析认为天津现状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网络规模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区域轨道骨架基本形成、重要廊道覆盖不足;市域轨道发展滞后、空间统筹能力不足;城区轨道建设缓慢、提升城市活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天津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打造“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撑区域产业链条完善及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塑造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提出区域层面城际高铁直连互通、区域成网强化天津城镇核心枢纽地位;都市圈层面构建中心直达、枢纽互联的市域轨道,支撑双城、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中心主城通过核心加密、高效覆盖的地铁网络,提升城市活力,促进轨道与城市融合发展;滨海主城通过中心强化、规模适度的城区轨道,提高通达效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具体发展策略。
    8  对外交通枢纽接续城轨行程路线规划研究
    迟居尚,何世伟,何 维
    2021, 34(4):47-54.
    [摘要](57) [HTML](0) [PDF 0.00 Byte](709)
    摘要:
    城市对外枢纽的存在保障了城市内外交通的互联互通,大量乘客选择于城市对外枢纽处接续城轨进入城市,这类乘客通常携带行李较多,相比通勤乘客而言对行程舒适性的要求更高。研究以城轨为主,常规公交为辅的乘客行程路线规划,能够以通过“规避”拥挤路段、调整交通工具的方式提高乘客行程舒适度、降低路网压力并吸引客流。利用网络爬虫从开放数据源获取乘坐城轨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至北京市内各站点的运行时间及费用,与乘车出行对比分析北京市内城轨出行的可达性及优劣势。基于以上结果,设计针对接续城轨出行乘客的考虑拥挤程度等因素的广义费用,在广义费用的基础上设计通过划分子网络求解最短路的乘客行程路线规划算法。在算例分析中通过与已有路径规划系统提供的路线对比,证明本文算法能够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出行路线。
    9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常规公交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谭英嘉,朱一洲,李少龙
    2021, 34(4):55-60.
    [摘要](284) [HTML](0) [PDF 0.00 Byte](1222)
    摘要: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快速接驳换乘体系,实现一体化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有效评价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接驳服务水平的高低,及时发现接驳系统中存在的短板,从设施、线网、运营和票价四个一体化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多层次结构的接驳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就深圳市轨道和公交接驳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研究完善了公共交通接驳服务中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有助于为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改进服务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
    10  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连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高 杰,王晓燕,张育南
    2021, 34(4):61-68.
    [摘要](87) [HTML](0) [PDF 0.00 Byte](759)
    摘要:
    以北京三环到四环片区的7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步行网络的整体度和微观层面步行路径的通畅度两大层面分析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借助卫星图观测、地图标记及实地勘察等方法探寻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城区站点周边步行网络整体度受主干道、快速路、高架桥三者影响最大,河流和铁路次之,少部分站点受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影响导致出入口周边地上与地面空间未能有效整合。借助行人出站后经常使用的步行流线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影响步行路径通畅度的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过街设施的连接性、平面交叉口的时间阻隔效应以及建(构)筑物的双重导向性三大方面。为实现地铁乘客从出站至目的地的步行可达,从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选址、站点出入口空间设计、站区环境要素及政策引导层面提出构建通畅连续的步行空间相关建议。
    11  城轨列车走行部地面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邬春晖,夏志成,高一凡,陈小英,周 勋,刘凯峰
    2021, 34(4):69-74.
    [摘要](32) [HTML](0) [PDF 0.00 Byte](212)
    摘要:
    走行部作为城轨列车的关键部件,其服役状态对列车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城轨列车走行部实时监测系统尚在起步阶段,且多数集中在轴箱监测,监测功能单一。研究并设计一套城轨列车走行部地面检测系统,针对轮对尺寸、车底关键部件异常及轴箱、电机等部件温度异常具有检测报警功能,此外还具备系统自检、自动防护、测轴计速和车号识别读取的辅助功能。系统实现了对城轨列车走行部关键零部件的通过式检测,并能针对检测结果做出故障预警。该系统已在北京地铁9号线投入使用,对现有列车检修工作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对城轨列车在途监测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
    12  减振垫刚度变化对U型梁桥系统振动及结构噪声的影响研究
    胡 传,陈 诚,吴 雪,孔晓钰
    2021, 34(4):75-83.
    [摘要](64) [HTML](0) [PDF 0.00 Byte](855)
    摘要:
    为了研究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对U型梁桥结构振动及噪声的影响,采用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联合仿真的方法建立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桥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以往文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模型计算了减振垫垂向刚度不同情况下的桥梁系统振动及噪声响应。结果表明:随着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的增大,钢轨和轨道板的振动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桥梁结构的振动响应被放大,轨道结构和U型桥梁的振动幅值先是产生明显变化,随后逐渐趋于平缓;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增加会增大桥梁结构二次噪声,所以应该选取较小的隔振垫刚度以达到抑制U型梁桥结构二次噪声的目的,但过小的垂向刚度可能会放大40 Hz以内低频区域的结构噪声。综合U型梁桥系统振动及结构噪声的计算结果,考虑到工程成本,用于高架结构的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取为0.067N/mm3较为合适。
    13  基于土压平衡模式的盾构穿越密集建筑群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刘安伟,李兆平,李 阳,李 明,严琪琛
    2021, 34(4):84-92.
    [摘要](72) [HTML](0) [PDF 0.00 Byte](794)
    摘要:
    沈阳地铁4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在曲线段穿越密集建筑物群,且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高,隧道穿越地层为富水黏土地层。根据试验段的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两种模式掘进效果对比,提出采用土压平衡模式穿越建筑物。详细探讨了穿越过程的盾构掘进参数、土仓压力设定、B型管片注浆孔设置以及曲线段测量控制技术,研制了适合地层特点和盾构结构特点的同步注浆浆液及刀盘开挖轮廓与盾体外缘之间的间隙填充浆液。建筑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隆起及沉降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极大提高了盾构掘进工效。
    14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升级改造方法研究
    吴 俊
    2021, 34(4):93-98.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64)
    摘要:
    中国早期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限于当时认知和技术水平等历史条件,在技术规范、评价预测和技术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投入运营后部分地段存在振动噪声扰民问题。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既有运营线路的环境敏感地段,开展道床减振升级改造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任务。从三方面入手进行了相关研究,设计方面进行了隧道内道床减振措施选型与预制浮置板道床型式尺寸、预制浮置板道床基底和排水过渡段研究;施工方面进行了既有道床破除、道床切割深度、不断轨施工方案、临时线路恢复方案研究;专业接口方面进行了与信号、供电等设备的同步改造研究。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隧道内道床减振升级改造的方法。
    15  城市轨道交通双线变宽连续U梁设计
    刘冰飞,陈轶鹏
    2021, 34(4):99-107.
    [摘要](82) [HTML](0) [PDF 0.00 Byte](801)
    摘要:
    对某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双线变宽连续U梁进行精细化设计。该桥采用三跨连续结构,变宽幅度远超同类型其他桥梁,设计难度较大。其变宽段采用了将中腹板进行“加厚+加箱室+分岔”的系统设计方法,整体构造复杂,需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全桥杆系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全桥空间应力效应、主桥横向受力、变宽段局部受力以及支反力与多腹板剪力分配,深入地分析了结构的受力机理。通过对全桥进行优化分析,削减主梁腹板与底板厚度,进一步提升结构受力性能,提供了该类型桥梁的合理设计研究思路。
    16  长春地铁7号线列车运行对沿线某精密仪器场区的振动预测
    倪景峰,李 莉
    2021, 34(4):108-112.
    [摘要](89) [HTML](0) [PDF 0.00 Byte](690)
    摘要:
    拟修建的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下穿某精密仪器厂区(最小水平距离50 m,区间覆土为16.5 m),运营车辆对邻近内部压力机等精密仪器场区产生振动影响。通过测试分析长春轨道交通1、2号线相似断面的振动传播规律,预测了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对沿线精密仪器场区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一致情况下,不同埋深条件下,行车振动加速度影响随着埋深增加而逐渐降低;敏感目标处的振动响应满足标准限值。
    17  南京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整治研究
    佘才高,张伯林,刘铁旭,陈 鹏,霍海龙
    2021, 34(4):113-118.
    [摘要](104) [HTML](0) [PDF 0.00 Byte](778)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地铁列车运行引发的振动噪声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成为地铁开通运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南京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旁地铁大厦内噪声较大的问题,在线路上采取了钢轨低接头打磨和换铺嵌套型减振扣件等振动噪声整治措施。为了评估整治效果,对措施实施前后隧道壁振动、室内振动及噪声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治后珠江路站及周边建筑的振动噪声水平大幅降低,整治效果明显。
    18  砂卵石地层盾构长距离掘进先行刀优化配置研究
    张晋勋,殷明伦,江 华,周刘刚
    2021, 34(4):119-127.
    [摘要](59) [HTML](0) [PDF 0.00 Byte](866)
    摘要:
    针对砂卵石地层盾构长距离掘进工程特点,提出先行刀多维度梯次布置的设计理念,“多维度”保证了长距离掘进中刀盘受力稳定,不同刀高的先行刀梯次布置使其合金块之间搭接形成合金块磨损接力。同时优化先行刀合金块的耐磨及耐撞击性能,避免在长距离掘进中存在的刀具冲击疲劳失效。依托北京新机场线“磁1”区间盾构工程,通过方案比选得到最终刀盘设计方案,并对掘进过程中掘进刀具磨损数据与掘进参数进行深入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多层先行刀布置的盾构砂卵石地层长距离掘进可分为高刀犁松和高低刀共同犁松两个阶段,高刀犁松阶段“梯次化”布置的高刀降低了低刀的磨损系数,高低刀共同犁松阶段在一定距离内继续维持掘进效率,有效延长掘进距离。
    19  地铁区间隧道应急排水设置研究
    杨彩玲
    2021, 34(4):128-131.
    [摘要](55) [HTML](0) [PDF 0.00 Byte](135)
    摘要:
    当隧道内发生涌水现象,超出区间废水泵房的排水能力时,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应急排水。针对地铁区间隧道应急排水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直接排水、并联排水和串联排水的应急排水方案。直接排水简单、方便、高效,适用于距离短、埋深小的区间隧道;运用并联排水和串联排水,能够有效提高流量或扬程,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抢险人员的劳动强度,适用于长大区间隧道。排水泵是应急排水工程的主要工具,应根据现场实际所需流量和扬程情况,按照安装方式、排水水质和能量来源,选择合理的排水泵。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地铁隧道应急排水系统的信息采集、物理定位、资源共享、隐患排查等提供了方便。
    20  轨道交通消防给水系统演变与优化
    穆育红
    2021, 34(4):132-137.
    [摘要](59) [HTML](0) [PDF 0.00 Byte](1109)
    摘要:
    研究和分析轨道交通消防给水系统在不同阶段消防规范下的方案特点、新旧规范的差异和演变过程,对不同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案例比较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每个阶段地铁车站消防系统的方案特点。按有无消防稳压设备的方案差别,分析如何实现自动启泵,在设消防水池吸水加压和市政直抽两种水源条件下分析如何确定压力开关动作值。提出地铁车站消防系统的优化方案,不断调整设计思路,结合现场调试操作经验,找到符合地铁特点的消防方案,提高地铁运营的消防安全。
    21  地铁车站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试验研究
    王小飞,车轮飞,蔡崇庆,邱少辉,刘宇圣
    2021, 34(4):138-142.
    [摘要](15) [HTML](0) [PDF 0.00 Byte](118)
    摘要:
    为验证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的可行性,在某地铁车站现场进行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试验,并与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站台大系统排烟模式进行试验对比,综合比较各种排烟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轨顶排热系统协同站台排烟技术车站,各楼扶梯口风速均大于1.5 m/s,站台烟气排除效率高,无需开启屏蔽门排烟,满足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可适用于各种车站形式。站台专用排烟管道辅助排烟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车站存在楼扶梯口部风速低于1.5 m/s的风险。
    22  直流框架保护装置的功能及动作特性改进建议
    张开波
    2021, 34(4):143-147.
    [摘要](94) [HTML](0) [PDF 0.00 Byte](811)
    摘要:
    牵引变电所直流框架保护动作后对线路正常运营有巨大影响,通过对其功能配置及动作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从避免装置误动作的角度,提出电流框架保护设置多段保护并进行电流方向判断的建议;同时从保护动作特性的角度,提出车场牵引变电所需设置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并与框架保护装置配合的建议;针对目前争议较多,与牵引网运营方式有关的上网隔离(或组合)开关柜的安装方式及其与框架保护配合,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更好地保证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营。
    23  地铁行车作业安全标准化检查与评估研究
    尤星达,朱 琳,刘志钢,管国良,王 奋
    2021, 34(4):148-153.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102)
    摘要:
    地铁线路规模的扩大、乘客规模的增加对地铁运营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地铁运营公司亟需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提高作业执行质量,优化地铁运营管理。在对地铁行车标准化作业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构建了行车作业安全标准化检查与评估方案,引入第三方机制完成组织落实。通过对某城市地铁行车作业的第三方安全检查与评估实施工作,评估分析行车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结合安全标准化作业执行匹配度论证行车作业质量与可靠性。以期为今后将检查与评估推广至整个线网提供参考思路。
    24  情景预防视阈下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袁桂娟,薛怀祖
    2021, 34(4):154-159.
    [摘要](96) [HTML](0) [PDF 0.00 Byte](779)
    摘要:
    《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阐释情景预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策略,分析情景预防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的可行性。在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情景预防的具体路径:增加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难度;加强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测监控;减少公共安全事件行为人的违法犯罪收益;营造安全有序的乘车环境。以期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25  日本轨道交通关联业务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雪彤,李明阳,刘丽琴
    2021, 34(4):160-165.
    [摘要](158) [HTML](0) [PDF 0.00 Byte](748)
    摘要: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着大量的资金需求,且随着各城市开通线路的增加,运营维护资金需求也将不断增大,轨道交通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日本的轨道交通经历150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以东京都市圈为例,对其三层次轨道交通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大力发展关联业务是日本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其关联业务的经营业态及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明确我国轨道交通可以通过“综合开发、零售服务、多元发展”三阶段发展关联业务,并结合日本经营模式,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