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政策调整方向刍议
    李 明
    2021, 34(5):1-5.
    [摘要](112) [HTML](0) [PDF 505.39 K](786)
    摘要:
    我国多次调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政策,这对于不同时期的轨道建设节奏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首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政策变化进行对比,最后结合政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判断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的方向,供业内同行交流讨论。
    2  提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张 娜,马 鑫
    2021, 34(5):6-10.
    [摘要](141) [HTML](0) [PDF 1.60 M](800)
    摘要:
    近年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对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高交通出 行的准时性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一体化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进行专项调查研究,选 取 110 个轨道站点,获取线下调查样本 2 400 份、线上调查样本约 1 000 份,系统分析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和 便利性的现状。针对调查分析结论,提出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加强初始统一规划设计,优化交通枢 纽布局和运营衔接,深化既有站点服务水平,推动站点接驳功能修补等。
    3  港铁可持续发展之启示
    张 晋,袁嘉悦
    2021, 34(5):11-17.
    [摘要](141) [HTML](0) [PDF 844.52 K](831)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增长,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香港铁路有限 公司(简称“港铁”)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其经营模式对我国内地轨道公司具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通过对港铁各项业务的利润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港铁进入运营时代,“轨道+物业”已不再是其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客运及车站商务等运营类业务,而这类业务盈利的根源就是对轨道交通巨 大客流的“流量变现”。这说明,土地资源只能解决轨道交通可持续的“建设”,客流才能解决轨道交通可持 续的“发展”。
    4  TOD 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崔 叙,梁朋朋,喻冰洁,陈冰郎
    2021, 34(5):18-25.
    [摘要](133) [HTML](0) [PDF 7.09 M](887)
    摘要:
    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运输乘客,通过网络化建设推动人口的大量流动,同时也产生多空间尺 度效应,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功能需求,激发影响区域的城市活力和协同公交都市的建设, 理论和实践价值越发突出。然而目前的 TOD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单一尺度进行探讨,缺乏系统、多尺度、多 维度的梳理。基于此,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 TOD 理论演进,研究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站点综合效应、精明增长 影响下的站区集聚效应、多维度时代的站群结构效应,探明不同发展阶段 TOD 规划设计理论。对比中美语境下 TOD 概念差异,发现中国城市整体密度高、密度分布均质化、大城市通勤时距长、职住不匹配的问题突显。针对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分别从站点、站区和站群尺度,提出 TOD 精细设计、协同规划、时空交互的开发建议和 策略,希望对未来的 TOD 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5  济南绿色地铁技术探索与应用
    刘海东,王 琳,潘 雷
    2021, 34(5):26-30.
    [摘要](74) [HTML](0) [PDF 2.75 M](836)
    摘要:
    济南轨道交通将“绿色地铁”作为建设理念,采用近 40 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技术措 施。以 1 号线为例,详细介绍高架站下方设置设备用房、主变电所资源共享等节地技术,可节约土地约 2.8 万 m2; 高架车站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预制叠合结构体系等节材技术,可节省费用 3 000 万元,节省混凝土使用量 43%;采用可调通风型站台门系统等节能技术,每座车站每年可节约电费约 100 万元;采用高架站台光伏发电、 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再生能量吸收等技术,每年可节电 774.03 万 kW·h。
    6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发展现状与思考
    魏家蓉,安栓庄,张哲宁,董斌杰
    2021, 34(5):31-36.
    [摘要](206) [HTML](0) [PDF 958.72 K](1295)
    摘要:
    梳理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现状,从法制、体制机制方面分析城市轨道 交通接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总结问题成因是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工作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需健全完善。基 于此,从规划、建设、运营 3 个层面,提出有助于轨道交通接驳工作有序推进的管理建议及实施保障建议,为各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及经验借鉴。
    7  环境友好型轨道交通车站评价理论与设计理念研究
    高国飞,郑 汉,闫亚娜
    2021, 34(5):37-43.
    [摘要](58) [HTML](0) [PDF 821.34 K](787)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既要满足乘客基本出行需求,也要提升乘客的美好出行体验。首先,提出环境友 好车站的概念;其次,以车站主体建筑与客运组织为核心,以人本交通、绿色环保、节能降耗为外延,提出环境 友好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评价理论;再次,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友好型车站的 9 项设计理念; 最后,厘清环境友好型车站设计的要点,给出各设计要点的权重,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轨道环境友好型车站 的设计与建设建议,从而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车站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8  上海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规划探索与实践
    金 昱
    2021, 34(5):44-49.
    [摘要](107) [HTML](0) [PDF 3.83 M](798)
    摘要:
    为加深对轨道交通市域快线的认识和理解,开展上海市域快线的评估工作。基于交通年报数据和交通卡 刷卡数据,从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客流特征等角度,开展市域快线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表明,市域快线客流总体 上呈现平均运距较长、负荷强度偏低、客流密度偏低等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客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沿线路轴 向分布、中心区集聚、外围组团化三大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高峰客流累积效应和客流集聚效应两大特征。最 后基于市域快线的特征,从市域快线的线网布局、选线规划、客流预测等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
    9  综合交通枢纽中城市轨道交通的模式演变与规划布局研究
    张明子,冯西培
    2021, 34(5):50-59.
    [摘要](117) [HTML](0) [PDF 8.82 M](862)
    摘要:
    以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站房的布局关系为出发点,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枢纽案例进行梳 理和分析。重点研究高铁枢纽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枢纽重要性的变化、城市规划定位和轨道交通的定 位及规划布局的变化、城轨站厅层和国铁出站层的关系,阐述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局、特征、原则和关 键因素,并对高铁枢纽发展形势下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0  基于 BIM-VR 的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疏散仿真研究
    白 寒,杨 帅,冯旭杰,宋晓敏,董守放
    2021, 34(5):60-65.
    [摘要](111) [HTML](0) [PDF 1.77 M](772)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是很多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对其进行车站内火灾事故的仿真研究十分必要,以 往既有行人模型研究主要采用微观仿真方法。基于广泛应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以及 智能体(Agent)模型,实现高真实度的行人紧急疏散仿真;并通过整合研究成果,开发 VR 疏散仿真系统。采用 Revit 软件工具进行 BIM 建模,将完成后的 BIM 模型载入 VR 引擎 Unity3D 中,在 Unity 内完成 BIM 与 VR 的对 接工作,实现外部 VR 设备对接,为 BIM 模型快速 VR 化提供技术支持,节省建模工作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 范的对比分析,在 VR 场景内实现虚拟火灾情景,设置不同的火灾工况与模式;对行人进行类别划分与参数赋予, 结合 C#编程与有限状态机原理,实现 Agent 根据环境条件自主进行状态切换,并进行相应的行为;开发 VR 疏散 仿真系统,并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案例应用。结合 BIM、VR 技术的诸多优点,并通过 Agent 模型构建, 实现更加逼真的行人疏散仿真,开发出的 VR 系统在科研与工程应用领域也能够发挥作用。
    11  苏州轨道交通节假日客流预测研究
    刘维源,戈悦淳,李 磊,殷 艳
    2021, 34(5):66-73.
    [摘要](153) [HTML](0) [PDF 1.22 M](997)
    摘要:
    节假日大客流往往会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及时准确地预测节假日期间客流,可以为城市 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部门制定运输计划、确定应对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保障节假日期间轨道交通安全顺畅运行。 在分析节假日客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客流变化趋势获得基准客流;基于当前客流量水平,构建 ARIMA-GARCH 模型,预测轨道交通未来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量。基于苏州轨道交通 2018 年与 2019 年的历史客 流数据,对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节假日客流特征,降低客流预测前期工作,并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预测。
    12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管控的量化方法研究
    贾拴航,卢剑鸿,刘明明
    2021, 34(5):74-78.
    [摘要](58) [HTML](0) [PDF 558.79 K](843)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存在瓶颈等特征。 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根据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 方法,采用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 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保证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的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 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 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13  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研究
    翟蕾蕾,夏海山
    2021, 34(5):79-86.
    [摘要](100) [HTML](0) [PDF 2.29 M](737)
    摘要:
    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与视觉传播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对城市文 化的继承和发展,视觉传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视觉传 播的内在核心。对视觉传播存在的核心问题和建构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揭示视觉传播的两点建构策略: 其一是视觉传播路径的整合化,其二是视觉传播范式的多元化。最后,提出以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为发展趋势的视 觉传播形式,对未来建构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地铁接触网关键设备 PHM 平台建设的规划探讨
    王瑞锋,赖声钢,蒋中志
    2021, 34(5):87-93.
    [摘要](158) [HTML](0) [PDF 1.03 M](924)
    摘要:
    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营,开展地铁接触网关键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平台 建设与方案研究。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设计接触网关键设备 PHM 平台系统结构,整合接触网维护 管理信息和检测、监测数据,评估系统所需的硬件资源,提出结合现有接触网监测管理系统的硬件方案。实 现基于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的接触网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故障诊断、多维度健康状态评价及基于隐马尔科夫 模型的维修前剩余时间估计三大功能,最终形成一套从系统到零部件的接触网闭环健康管理体系。论述研究 接触网关键设备 PHM 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接触网关键设备 PHM 平台的系统结构、功能设计及可视 化呈现。
    15  基于行车均匀度的快慢车能力折损研究
    石修路
    2021, 34(5):94-99.
    [摘要](65) [HTML](0) [PDF 717.12 K](760)
    摘要:
    快慢车模式作为满足市域线路快速、高效运输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既有能力折损计算原理及公式存在 较大误差。为提升计算精度及适用范围,在总结概括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均匀度参数,描述快慢车 发车均匀性与系统能力间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趋势;在保证均匀性的前提下,对不同快慢车模式的能力折损公式进 行优化总结;最后结合运行图实际铺画效果,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能力折损公式可 显著提升计算精度及适用范围,能够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16  装配式轨道成套技术在苏州地铁中的优化应用
    王占生,陈 鹏,徐寿伟,翟贝贝,代 彪
    2021, 34(5):100-104.
    [摘要](86) [HTML](0) [PDF 3.40 M](892)
    摘要:
    在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板式轨道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装配式轨道的核心技术理念,以及在 苏州地铁 5 号线典型工况条件下的优化应用技术要点,包括根据工程条件确定的主要技术参数,国内首次采用的 钢纤维细石混凝土填充层、喷涂型隔离层等技术,以及基于第三代预制板精调设备和测控系统技术优化的施工工 艺等。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施工工序少、施工效率高、轨道平顺性好等诸多优点,为装配式轨道技术的进 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7  南京地铁盾构隧道槽道技术设计研究
    彭红霞,赵华新,许伟宏,李佳星
    2021, 34(5):105-110.
    [摘要](79) [HTML](0) [PDF 1.99 M](905)
    摘要:
    为解决地铁盾构隧道机电设备安装钻孔施工对区间隧道结构的损伤,近几年盾构隧道管片预埋槽道技术 得到大力发展。以南京地铁“十三五”线路研究为背景,为解决预埋槽道费用高、耐久性差及后期更换困难等问题, 提出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两种设置方案,也是对盾构隧道槽道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和 延伸。通过选型、计算模拟分析,对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 研究,认为两种设置方案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可根据线路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以达到方便施工、易于更换的目的。
    18  小净距平行叠落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贾 霄,冯 欣,郑 杰,夏瑞萌,赵伶杰
    2021, 34(5):111-118.
    [摘要](98) [HTML](0) [PDF 4.24 M](760)
    摘要:
    查阅近接隧道施工影响区及相应工程对策的研究成果,调研国内部分叠落矿山法隧道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 经验。针对用矿山法施工的北京地铁 19 号线金融街站—平安里站区间与 3 号线阜成门站—平安里站区间上下叠落 4 孔隧道工程,分析后行下洞隧道开挖对既有上洞隧道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 技术措施。利用 MIDAS-GTS 进行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各施工阶段对既有区间结构、地表沉降的影响及其变化过 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采用上下叠落 4 孔隧道进行设计施工是可行的,通过采取先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强 隧道初期支护及二衬刚度、加固夹层岩体等措施,能满足隧道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些指导。
    19  软土错缝拼装盾构隧道横断面变形控制限值研究
    佘才高,张 存,王怀东,田志尧
    2021, 34(5):119-127.
    [摘要](75) [HTML](0) [PDF 5.28 M](812)
    摘要:
    部分软土地区的盾构隧道结构出现过大的变形与严重的病害,这些带病服役的盾构隧道结构仍将长时间 服役,且其后续服役期内也将面临各类不利的服役环境。因此,有必要提出盾构隧道结构变形控制限值,在隧道 结构变形进一步发展时,为结构的养护运维及时提供判断、决策依据。以南京某 3 个地铁区间为背景,分别以实 测数据分析、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拟为手段,探究错缝拼装盾构隧道结构横断面的收敛变形与各类病害之间的相 关关系。通过两种手段相互验证与补充发现:收敛变形小于 30 mm 时,隧道结构的服役性能良好;30~60 mm, 出现渗漏水、裂缝,且螺栓开始屈服;60~80 mm,病害加剧,出现管片破损;80~100 mm,首个螺栓到达抗拉 极限状态,安全性受到极大威胁;大于 100 mm,整环结构濒临屈服。据此得到结构性能的衰退特性,进一步提 出盾构隧道横断面变形控制限值。
    20  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
    刘海军,吴 杨,彭兴芝,郭 航
    2021, 34(5):128-133.
    [摘要](72) [HTML](0) [PDF 6.07 M](840)
    摘要:
    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常将人体边界设置为恒定热流量,无法反映人体热调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很难 准确地评价车厢环境的热舒适性。为有效地分析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出一种 57 多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与 车厢热环境耦合计算方法,对北京地铁 15 号线列车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模拟计算。同时,采用该方法研 究 3 种工况送风格栅型车厢内的热环境和乘客热舒适性,得到工况 1 的车厢内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乘客具有更 好的热舒适性。相比恒定热人体边界条件,该方法能更全面地分析乘客的热舒适性,对改善实际车厢内的热环境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1  地铁区间隧道温度的预测模型研究
    张 越,李晓锋
    2021, 34(5):134-137.
    [摘要](124) [HTML](0) [PDF 640.94 K](624)
    摘要:
    夏季过高的隧道温度会导致列车空调高压保护停机,因此地铁隧道的最高温度是关乎列车运行安全的重 要因素。采用模拟方法,着重研究与隧道内部发热量相关的 3 个因素:乘客人数、车厢质量和列车制动回收系数; 以及与土壤导热相关的 2 个因素:土壤导热系数和热容。通过多组正交实验,建立了基于以上 5 个因素的响应面 曲线模型。此模型可提供对隧道最热月日最高温度均值的快速预测方法,从而在研究或设计中避免复杂费时的模 拟工作。
    22  泄漏电缆的孔径效应在地铁隧道中MIMO 特性的研究
    刘 玺
    2021, 34(5):138-144.
    [摘要](61) [HTML](0) [PDF 4.37 M](818)
    摘要:
    在隧道场景中使用双泄漏同轴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LCX)和单个 LCX,研究孔径效应对多输入多输出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性能的影响。先从理论上研究 LCX 槽口中的孔径效应,然后在矩形隧道和 拱形隧道中使用 1.8 GHz 的 LCX 进行 2×2 MIMO 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隧道场景中,由双 LCX 和单 LCX 部 署的孔径效应的概率非常有限。 最后提供双 LCX 和单 LCX 情况下的信道容量结果,可为在隧道中采用 MIMO 技术提供前瞻性指导。
    23  地铁高净空盾构隧道接触网预埋槽道方案研究
    王溢斐
    2021, 34(5):145-149.
    [摘要](91) [HTML](0) [PDF 2.31 M](785)
    摘要:
    目前地铁工程中开始大量采用预埋槽道技术,传统低净空盾构隧道内一般每环管片均预埋全环单槽道, 但高净空盾构隧道内需根据接触网安装方案及受力计算确定预埋槽道方案。通过对高净空盾构隧道内 3 种接触网 槽道安装方案的比较分析,采用 ANSYS 软件建模,对盾构隧道预埋单槽道、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结构进行有限元 受力计算分析。研究表明,高净空盾构隧道采用单槽道悬挂接触网时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接触网供电的安全可 靠性,建议采用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的方案。在杭绍线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为后续地铁工程高净空盾构隧道内接触 网预埋槽道的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4  隧道抗风压防火门的两项团体
    王奕然,李 磊,付 超,祝 岚
    2021, 34(5):150-154.
    [摘要](100) [HTML](0) [PDF 2.64 M](1041)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联络通道中的防火门,由于长期受到列车活塞风作用,存在发生损坏脱落、威胁 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严重事故的风险。为了降低运营风险,保障运营安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编制《城市 轨道交通隧道抗风压防火门》(T/CAMET 05001—2020)及《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抗风压防火门工程技术规范》 (T/CAMET 05002—2020)两项团体标准。从标准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等方面对两项标准进行解读, 以帮助使用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标准条款,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25  东京轨道交通直通运营特征分析及启示
    贺 鹏
    2021, 34(5):155-160.
    [摘要](243) [HTML](0) [PDF 2.96 M](809)
    摘要:
    通过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的系统梳理,整理出不同地铁线路的直通运营互通性。从城市 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讨论直通运营线路与城市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 网络直通运营区段的运力特征,并以京王线-新宿线为例,分析直通运营、快慢车等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基本规律, 提出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