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零阻变换器系统中开关单元的优化分布方法
    夏 雪,杨晓峰,陈茂鲁,郑琼林,顾靖达
    2022, 35(3):1-7.
    [摘要](57) [HTML](0) [PDF 1.45 M](65)
    摘要:
    零阻变换器系统(zero-resistance converter system,ZRCS)能将走行轨电流从虚拟回流地处转移至回流线缆, 进而从源头上治理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电位与杂散电流问题。作为 ZRCS 中影响虚拟回流地位置的关键部件之一, 开关单元的数量与分布会直接影响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的分布。在实际列车运行过程中,牵引和制动工况下的列 车电流及相应钢轨电位远大于匀速工况;通过调整开关单元的分布,降低这部分的钢轨电位,可提高 ZRCS 的综 合治理效果。因此,在分析 ZRCS 中开关单元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其优化分布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开关单元分布 下的治理效果,得到较优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进一步提高 ZRCS 的治理效果,具有可行性。
    2  考虑列车运行工况的钢轨电位硬件动态模拟平台
    王双慧,杨晓峰,王慧康,郑琼林
    2022, 35(3):8-16.
    [摘要](18) [HTML](0) [PDF 929.88 K](63)
    摘要:
    为解决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治理措施开展但现场验证难度大的问题,钢轨电位硬件动态模拟平台近年来 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硬件动态模拟平台通常仅考虑走行轨纵向电阻变化,而忽略列车运行工况和走行轨-大地过 渡电阻的影响,无法准确再现钢轨电位随列车运行工况的动态规律。为此,提出一种考虑列车运行工况的钢轨电 位硬件动态模拟平台。首先通过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分析列车运行工况对钢轨电位的影响,根据接触网、走 行轨及走行轨-大地过渡电阻的变化特性,研究包括低阻模块(LRM)与高阻模块(HRM)的钢轨电位硬件动态模拟平 台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并提出考虑列车运行工况的硬件动态模拟平台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 证相关理论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3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残压分析及抑制措施
    慈明洋
    2022, 35(3):17-22.
    [摘要](55) [HTML](0) [PDF 1.63 M](249)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普遍存在接触网残压问题,直接威胁运营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停电作 业时验电显示接触网带电,会导致运营检修作业无法正常开展;送电时线路测试不通过,会影响变电所正常送电 合闸。以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竹岐停车场出入场线接触网残压问题为例,通过对接触网残压进行理论分析与计 算,结合残压测试数据,分析接触网残压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套降低接触网残压的措施。经现场实际测试,可有 效地抑制接触网残压。
    4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谐振剖析
    史 丹
    2022, 35(3):23-28.
    [摘要](26) [HTML](0) [PDF 2.67 M](70)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在一座主变电所支援供电运行方式下运行,供电电缆较长,电缆的对地电容与主 变压器漏感可能发生谐波参数匹配,放大系统内的背景谐波,引发谐振。以某市 1 号线地铁供电系统调试期间发 生的一起 11 次谐波谐振事故为背景,搭建谐振电路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谐振产生的原因,即 系统背景中的 11 次谐波被供电电缆对地分布电容和主变压器漏感构成的并联回路放大,分析结果与现场记录数 据一致。同时,提出采取一些措施:前期工程设计计算系统谐波阻抗参数,严格限制背景谐波含量,使其满足规 范要求,评估整流器生产工艺,明确 SVG 滤波功能等,以提高供电系统抑制谐波的能力。
    5  准 Z 源逆变器中IGBT 开路故障诊断
    吴 越,凌祝军,叶效锋
    2022, 35(3):29-35.
    [摘要](30) [HTML](0) [PDF 6.84 M](109)
    摘要:
    针对三相准 Z 源逆变器的安全可靠运行问题,提出一种快速、实用的准 Z 源逆变器 IGBT 开路故障诊断 方法。新型 IGBT 开路故障诊断基于 Z 源逆变器自身特性实现,通过在开关周期内观察故障前后直通状态的变化 对系统变量的影响来辨识故障,实施时分为两个连续阶段,一是 IGBT 开路故障检测和定位,二是激活冗余桥臂, 完成故障容错运行。利用三相准 Z 源逆变器低压样机进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所设计的 IGBT 开路故障诊断方 案可快速检测出 IGBT 故障,并能在 0.5 ms 内完成系统重构,实现故障容错运行。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采用所提出 的 Z 源逆变器 IGBT 开路故障诊断方案,可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
    6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梯度特性研究
    王书灵,张哲宁,付浩洋,彭羽飞,蒋 熙
    2022, 35(3):36-41.
    [摘要](37) [HTML](0) [PDF 2.76 M](220)
    摘要: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规划,需要精细化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采集城市站点周边土 地利用及空间分布数据,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开展站点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研究。首先,运用 K-means 聚类算法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形态模式辨识方 法;其次,基于 TOPSIS 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方法;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 络作为案例,分析得到土地利用梯度特性的 5 类形态模式以及各站点土地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为促进轨道交通 与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方法。
    7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弹性评估
    吴乃哲
    2022, 35(3):42-47.
    [摘要](24) [HTML](0) [PDF 1.75 M](133)
    摘要:
    结合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弹性评估,提供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评估方法。根据列车故障前后的 性能变化曲线,总结系统弹性的 4 种能力,探究影响这些能力的相关因素,为影响因素的定量选取合适的评价指 标,作为贝叶斯网络的最底层节点。对指标制定打分表,获取专家的打分结果作为指标层的先验概率输入,同时 选择恰当的隶属度公式作为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获得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表,建立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贝 叶斯网络模型,定量评估系统弹性,同时对目标节点进行敏感度分析,提出提升弹性的改进建议。
    8  地铁站内外一体化导航系统 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王晓军,张文强,刘思远
    2022, 35(3):48-53.
    [摘要](15) [HTML](0) [PDF 1.13 M](129)
    摘要:
    随着北京地铁线路的日益增多、站内服务设施的日渐丰富,站内环境的复杂度不断增加。乘客在站内出 行遇到一系列问题:一是站内换乘复杂,地铁站越来越多,换乘关系复杂,给乘客的地铁出行带来不便;二是公 共服务设施不好找,站内服务设施多,缺乏指引标志,乘客不易寻找目标设施;三是车站出口多、信息少,地铁 站出入口多,乘客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目标出站口。此外,站外建筑及交通的寻找也不够便利,站外交通换乘信息 较少,乘客出站后不能迅速换乘。为提升站内乘客出行的满意度,通过站内外一体化导航支撑来解决站内换乘、 服务设施寻找、出口周边信息等问题,从而提升乘客的地铁出行体验,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9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 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崔 伟
    2022, 35(3):54-59.
    [摘要](30) [HTML](0) [PDF 2.33 M](80)
    摘要:
    针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提出并实现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可视化管理 系统。基于工程进度管控体系,利用数据运算模型的搭建及数据可视化展示技术,结合工程进度周报的管理要求, 实现对工程建设形象进度管理的可视化管控。结合信息化管控平台,为地铁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人员及整个地铁线 网建设进度、各线路建设进度,各车站建设进度的标准化、可视化及一体化管理提供操作平台,提高轨道交通建 设工程进度管理的水平,降低进度管控的成本。
    10  基于深度Q网络的轨道交通客流控制
    张 辉,郭建媛,豆 飞,唐雨昕,杜佳敏
    2022, 35(3):60-64.
    [摘要](69) [HTML](0) [PDF 1.24 M](78)
    摘要:
    针对高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因有限运能,不足以满足乘客出行需求而引发的安全问题,需要采取客流 控制策略来调节进入车站的客流量,以缓解车站拥挤。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深度 Q 网络的多站协同控制模 型,用来优化每个车站在一定时间内的进站量,以最小化地铁车站乘客的站台超限量、平均等待时间,提高 客流控制强度的综合效益。以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 提出的模型可以在客流控制强度较低的条件下有效地降低乘客等待时间,提高乘客出行效率,有助于缓解车 站的乘客拥堵。
    11  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 T3 航站楼工程限界研究
    戴能云,戴 旺,邱 冰,邓娟红,侯喜快
    2022, 35(3):65-70.
    [摘要](18) [HTML](0) [PDF 805.00 K](190)
    摘要:
    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 T3 航站楼工程是国内首个磁浮盾构隧道工程,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磁浮隧道工程。为 科学、合理制定隧道工程断面尺寸,保障磁浮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对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 T3 航站楼工程限界进 行了深入研究。参照《地铁限界标准》,结合磁浮车辆结构特点,对车辆限界、设备限界以及盾构区间建筑限界、 明挖区间建筑限界、地下车站建筑限界等几种典型建筑限界进行了研究,并给出详尽的典型地段建筑限界图。研 究表明:采用盾构内径为 6.1 m 的隧道能够满足隧道阻塞比及磁浮列车安全平稳运行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长沙磁浮东延线接入 T3 航站楼工程已开工建设,建筑限界设计安全、经济、合理,可为后续磁浮隧道工程建设 提供参考。
    12  导轨式胶轮电车运行特性研究
    侯新英,王志华,马 凯,曹华民
    2022, 35(3):71-79.
    [摘要](16) [HTML](0) [PDF 4.69 M](200)
    摘要:
    介绍导轨式胶轮电车的曲线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的情况,分析导轨式胶轮电车的架构和主要技术参 数,论述导向机构和铰接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运动学理论分析;利用 SIMPACK 和 MSC ADAMS 多体系 统动力学软件,讨论车辆在 15 min 最小平曲线半径、S 型曲线及最小缓和曲线半径(R=200 m)爬坡(坡度 13%)工况 下结构运动自由度、走行部的运动关系和车体的运动关系;采用 3 编组样车进行曲线通过验证,描绘车辆限界通 过情况,确认车辆满足顶层指标的要求。最后将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确认仿真计算与试验情况相一致。
    13  基于 BP 人工神经网络的 深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预测研究
    蒙国往,刘家粱,黄劲松,吴 波,欧 强
    2022, 35(3):80-88.
    [摘要](16) [HTML](0) [PDF 2.09 M](57)
    摘要: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围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分析预测围护 结构的变形趋势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对围护结构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实地调研,提出结合 BP 人工神经网络模 型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进行多步滚动预测的方法。以南宁地铁 5 号线车站深基坑施工围护结构的真实监测数据为 训练样本,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 3 种模式学习:第一种,不同桩学习后,对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二 种,同一根桩在不同时间的间隔样本学习后,对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三种,同一根桩在实现多步滚 动预测后,对预测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3 种模式的预测误差均可满足要求,为实现围护结构变形自动预测提 供实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方法。
    14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铁盾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
    张研沁,狄宏规,徐永刚
    2022, 35(3):89-94.
    [摘要](14) [HTML](0) [PDF 3.13 M](161)
    摘要: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一个基于先期区域地质信息及隧道沉降学习资料的盾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模型, 并以南京地铁 2 号线盾构隧道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沉降预测模型能够筛选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能够 寻找最佳监督学习算法和最优参数;在不同监督学习算法中,核支持向量机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都能使模型 达到较高的精度,然而对其参数的依赖性很高,需要细致的调参才能提高预测精度;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作为监 督学习算法,经调参后,沉降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测准确度可达 0.86,10 倍交叉验证平均准确度为 0.82。
    15  基于摩擦摆支座的轨道交通高架桥减隔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
    胡松松,陈 功,李盼到
    2022, 35(3):95-100.
    [摘要](9) [HTML](0) [PDF 1.01 M](99)
    摘要:
    基于摩擦摆减隔震支座的轨道交通高架桥在地震时位移较大,相邻跨由于相位差的存在有相互碰撞的风险, 需探究在取得高隔震率的同时如何降低梁端相对位移,避免相邻跨结构产生碰撞。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平谷线高架桥 为背景,探讨在不同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减隔震设计的隔震效果,以及相对于延性抗震设计的经济优势;推导结 构体系周期的计算公式,提出梁端伸缩缝宽度的设计方法。分析表明,在 0.2g、0.3g 峰值加速度区域,墩柱隔震率 几乎持平,高峰值加速度区域减隔震设计具备良好的经济性;相邻跨体系隔震周期越接近,梁端相对位移越小。
    16  富水粉细砂地层盾构全水中接收技术
    叶新丰,张宁忠,吴精义,李振东,龚洁英,刘尚伟,李彦朋
    2022, 35(3):101-108.
    [摘要](11) [HTML](0) [PDF 1.13 M](115)
    摘要:
    以北京地铁 19 号线支线清河站南侧盾构区间为例,对盾构全水中接收各阶段工序、风险和控制参数进行 分析,得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得到了成功应用。盾构全水中接收参数控制及监测数据表明:全水中接收 盾构井灌水高度在实测水位以上 0.5 m~1 m,可有效控制盾构接收涌水涌砂情况;接收期间土压力从 15 环的 0.08~0.12 MPa 逐渐降低为 0,适当提高同步注浆量至理论值 1.25 倍,推进速度 5.1 mm/min,接近围护桩 2 环时推力 从 9 000 kN 升至 20 000 kN,磨桩期间推力在 9 000~14 000 kN,风险可控;沉降发生主要有两个阶段,即刀盘 出洞及盾尾脱出阶段,各占 0.9~1.5 mm,4.0~4.8 mm,盾尾脱出影响大于刀盘出洞影响。
    17  盾构下穿高铁路基沉降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分析
    白阳阳
    2022, 35(3):109-116.
    [摘要](15) [HTML](0) [PDF 3.46 M](267)
    摘要: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以西安地铁 1 号线三期工程盾构下穿徐兰高铁 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行规范及既有类似工程案例的分析、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的现状,确定了本工程隧道下穿 高铁无砟轨道路基的控制标准,并以此选定了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盾构、加固以及辅助控制变形措施,依据 施工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了影响分区的判别准则及判别阈值,进而划分了铁路路基受到不同影响 的分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拟定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盾构下穿高铁路基避开 CFG 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且进行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的方案能够满足工程要求,道床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4.716 mm, 最大水平位移仅为 0.301 mm;CFG 桩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11.93 mm。
    18  地下富水城市的地铁车站 对地下水渗流影响探讨
    高 扬,王 鑫,张 康,雷炳霄,曾纯品
    2022, 35(3):117-122.
    [摘要](60) [HTML](0) [PDF 2.30 M](68)
    摘要:
    随着大量富水地区地下工程的建设,地下工程对地下水渗流条件的改变导致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根据 一维渗流理论,对未建地铁车站时的地下水渗流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镜像原理及叠加原理,分析地铁车站对地 下水渗流的影响机制,得到受地铁车站阻隔作用的地下水壅高值及地下水流量的解析式。运用所得到的理论公式, 分析济南某地铁车站因受车站阻隔作用引起的地下水位壅高、地下水流量变化等,并提出考虑地下水壅高的抗浮 设防水位建议值。研究表明,车站处因受到阻隔作用而产生的地下水壅高值与含水层影响半径、水力坡度等有 关。在实际工作中,当遇到具有一定的水力坡度的强透水含水层时,地铁车站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地下水壅高应当 引起工程人员的重视。
    19  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实验研究
    曾 臻,肖益民,渠永通,陈永江,曹树勇
    2022, 35(3):123-128.
    [摘要](23) [HTML](0) [PDF 836.44 K](59)
    摘要: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在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广泛利用,对于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效果值 得深入研究。以重庆地铁 1 号线沙坪坝站为原型,通过搭建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实验台,模拟运行公共区内多 个典型工况,对不同工况下的自然通风规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热压是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之一, 且出入口之间的高差对其影响有限;自然通风的路径主要由出入口通道—站厅层—出入口通道组成,流经站台层 的规模较小;同时适度增加出入口数量,可以增加自然通风量,有效促进自然通风的效能。根据测试结果提出相 应的设计和运行建议,为非空调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风节能提供可行性依据。
    20  中韩自主化全电子联锁系统 对比研究
    冯浩楠,董成文,李小帅,马晓姣,潘长清
    2022, 35(3):129-134.
    [摘要](7) [HTML](0) [PDF 2.33 M](53)
    摘要:
    与传统的继电器接口方式相比,全电子执行单元具有灵活配置、节约成本、节省空间、调试安装方便等 诸多优点,成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从系统架构、通信协议、系统实验 3 个环节,对中韩两国自主 化全电子联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韩国的全电子联锁系统主要借鉴欧洲铁路的 EULYNX 标准框架,应用于铁路干线;中国全电子联锁系统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部分场段有所应用,在铁 路干线正处于实验阶段,可借鉴韩国全电子联锁系统的经验。二者在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方面采用安全可靠的措 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最后通过实验室和工程现场试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
    21  基于数据驱动的地下车站 能耗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王 岩,苏子怡,李晓锋,王 斌
    2022, 35(3):135-140.
    [摘要](21) [HTML](0) [PDF 759.01 K](59)
    摘要:
    对比了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岭回归、Lasso 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 在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垂直 交通能耗预测领域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对于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和垂直交通能耗预测,各算法的均方根误差 的变异系数(CV-RMSE)均在 10%以下,可达到工程应用要求的精度。其中,XGBoost 算法在通风空调能耗预测 中的 CV-RMSE 为 5.1%,在垂直交通能耗预测中的 CV-RMSE 为 5.4%,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从计算 成本来看,最小二乘回归、岭回归、Lasso 回归算法计算成本较低,随机森林和 XGBoost 模型调参复杂、计算 成本较高。对比常用的数据驱动算法在地下车站能耗预测中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成本,为地下车站模型的搭建提 供算法参考。
    22  有轨电车不同制式储能系统对比分析
    范晓云,潘文海,薛 川
    2022, 35(3):141-147.
    [摘要](13) [HTML](0) [PDF 3.82 M](167)
    摘要:
    为提升储能式有轨电车项目的运用管理水平,优化后续新建项目设计,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广 州海珠试验段、广州黄埔 1 号线及三亚有轨电车项目的车辆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线路供电系统的设计 特点,对 3 种不同系统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原理、能量存储及消耗参数、运营维护重难点、使用寿命及成本等方面 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在设备运用可靠性方面,超级电容和电池电容储能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可维护性方面, 3 种系统制式均存在维护难点;电池电容储能系统的衰减程度较大。综合来看,在提升单一制式储能系统的续航 能力和混合供电系统运用可靠性的基础上,适当简化供电系统,开展集约型的设计,将是今后储能式有轨电车工 程的发展方向。
    23  佛山地铁运营运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创新
    隋佳斌
    2022, 35(3):148-154.
    [摘要](31) [HTML](0) [PDF 2.56 M](140)
    摘要:
    佛山地铁采用生产运作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建设运作管理系统,致力于打破运营管理对象与运营生产业务 间的壁垒,实现各业务之间的数据互通。通过研究分析佛山地铁运营业务之间的关系,找出佛山地铁运营业务建 模以及资产设备一体化的业务关系,从而确定系统中各大功能模块的业务需求。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解决设备 资产与维修之间的业务联动问题,实现资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建设调度施工管理模块上,把施工界面图 形化、施工条件审核自动化作为创新需求。为企业信息化业务一体化建设和数据孤岛治理奠定基础,为行业的信 息化建设贡献经验。
    2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提供货运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
    冯 佳,刘剑锋,金 奕,豆 飞,毛保华
    2022, 35(3):155-159.
    [摘要](130) [HTML](0) [PDF 4.00 M](139)
    摘要:
    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富余能力提供货运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大体可分为客货混运和客 货混跑两种模式。目前理论研究多聚焦在客货混跑方案的优化上,实践则以服务于小批量货物的客货混运案例居 多。基于日本北越快线、高铁极速达、桃园机场捷运以及德国包裹城际项目实证案例,归纳客货混运和客货混跑 两种运输组织方式的特点。客货混运组织方案主要用于满足零散化的货运需求,利用车厢空间时应有必要的固定 设施以保障安全;建议采用“运装分离”方案,以提升装卸效率,减少对客运作业的干扰。在客货混跑案例中, 采用与客运列车速度接近的较高速度的货运专列,并在夜间进行运输,以保障时效性。
    25  城市轨道交通增购列车时机及方案研究
    房霄虹
    2022, 35(3):160-166.
    [摘要](33) [HTML](0) [PDF 1.35 M](106)
    摘要:
    轨道交通列车增购须经特定的审批程序,且采购周期长、购置费用高,必须本着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 原则,合理制定购车时机和方案。在充分考虑增购列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审批程序和采购周期、能力适应和经 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增购列车目标年和工作时机的确定方法,明确增购列车规模计算及方案设计研究的方法和 注意事项,并指出方案必须通过相关系统能力验算方可成立。最后,以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为例,验证该论证 方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6  德国有轨电车建设运营特征分析及启示
    梁帅文
    2022, 35(3):167-173.
    [摘要](55) [HTML](0) [PDF 4.60 M](117)
    摘要:
    有轨电车在我国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积极借鉴国外的建设运营经验,对有轨电车在我国的可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有轨电车线网的德国可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案例借鉴与参考。从服务范 围、建设运营中执行的规范、线路特征 3 个方面,分析德国有轨电车的技术特点。选取布伦瑞克、汉诺威、慕 尼黑 3 座城市的有轨电车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德国小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和大城市有轨电车的建设运营特征,不 同规模城市的有轨电车在功能定位、线路敷设方式、旅行速度、平均站间距、客流强度、乘客平均乘距等指标上 存在明显差异。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功能定位、线路建设标准、运营交路设置、换乘接驳规划、换乘站建设 标准等方面,阐述对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启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