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序:TOD 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
    2022, 35(4).
    [摘要](23) [HTML](0) [PDF 325.57 K](60)
    摘要:
    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TOD 建设发展30 年回顾与思考
    夏海山,韩宝明,王琳妍
    2022, 35(4):1-11.
    [摘要](114) [HTML](0) [PDF 7.09 M](222)
    摘要:
    中国城市化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机遇,轨道交通也助推城市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轨道交通 TOD 的 30 年发展备受关注,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当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 很有必要厘清轨道交通 TOD 的发展机制与运作规律。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视角,审视轨道交通 TOD 走过的路径 与作用,回顾轨道交通 TOD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再发展的历程,梳理总结其发展规律及在中国实践的特点与 贡献,思考轨道交通 TOD 在城市化新阶段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
    3  巴黎都市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 协调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刘 健,周宜笑,谭纵波
    2022, 35(4):12-19.
    [摘要](47) [HTML](0) [PDF 2.82 M](103)
    摘要:
    在现代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区域尺度的都市区和都市圈的过程中,公共交通的作用日益突出, 尤以公共投资为主的大运量轨道交通为甚,由此引发各界对二者互动关系的关注和讨论。为研究促进交通建设与空 间发展的相互协调,进而支撑都市区和都市圈健康发展的机制和要素,文章选择巴黎都市区作为实证案例,基于文 献资料、规划文本和实地观察,对巴黎都市区自工业化以来城市化进程的 3 个阶段进行历时性定性分析,总结巴黎 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区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促进二者相互协调的机制和要素,以期对质量优先的新型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都市区和都市圈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利用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 建设,是法国规划领域基于历史经验的自觉实践。以此为借鉴,广泛的社会认同、统一的政策框架、有效的规划协 调和系统的管理治理,是轨道交通建设支持都市区空间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基础。
    4  市场力量驱动形成的 TOD 廊道 ——以泰国曼谷为例
    张 纯,刘 志,张 玥,金佳萱,黎雪莹
    2022, 35(4):20-26.
    [摘要](14) [HTML](0) [PDF 8.87 M](178)
    摘要: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通过土地增值给沿线土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泰 国曼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旨在解决曼谷市区主要交通廊道严重的汽车拥堵问题,并没 有在规划上引导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驱动下,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在近 20 年间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基于遥感影像的用地变化分析,以贯穿城市中心的、完全民营的“曼谷捷运系统公司”(BTS) 线路为考察对象,研究轨道交通带动的土地和房产再开发特征、与土地利用功能和密度的转变,阐述轨道交通沿线 土地的增值过程。以 BTS 核心段为例阐述市场驱动下立体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 发)廊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步行廊道可达性的提升对于城市中心商业繁荣的影响。通过分析曼谷案例,揭示了市场 力量在交通与土地利用演变中的作用以及市场力量驱动下由房地产业主自发的 TOD 带动城市更新过程,并据此讨 论了基于市场的 TOD 廊道规划对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优化作用。
    5  东京站城一体开发模式的实践 ——以中城日比谷综合体开发为例
    大松敦,西田康隆,横尾茂,高田绘美,付开楠,黄琼仪,商堉颖,王俐雯
    2022, 35(4):27-30.
    [摘要](25) [HTML](0) [PDF 4.80 M](106)
    摘要:
    东京的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开发是以车站为核心拓展车站空间,将整个街区细致地衔接起 来。以东京中城日比谷作为案例,研究 TOD 型城市更新。中城日比谷通过接驳开发地块以外的地铁站,在提升 可达性的同时,构建出舒适的慢行网络。此外,伴随城市的发展,逐渐出现如何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如何 打造人气聚集地等问题。城市更新项目也因此需要对周边区域做出一定的公共服务,以提升城市的公共利益。东 京的城市开发制度引导开发商能够在更灵活地进行规划的同时,进行公共服务建设。中城日比谷便是运用此类城 市规划机制的城市开发项目之一,通过多方合作实现跨领域的城市开发。政企合作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高 质量的公共空间、城市的活力营造,在借鉴企业等社会资本的技术经验之后在东京得以更好地实现。
    6  基于 TOD 视角的收缩规划 方法与机制
    张莞莅,刘 泉,赖亚妮
    2022, 35(4):31-40.
    [摘要](18) [HTML](0) [PDF 18.64 M](128)
    摘要:
    收缩城市规划是当前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日本近年来兴起以扩张型城市向集约型城市转型发展为主要 理念的选址优化规划,以适应收缩城市时期的建设需要。基于 TOD 模式视角,选址优化规划系统地提出以公交 引导收缩的规划方法,特别是如何针对被收缩区域进行规划,可以归纳为 3 个方面的规划方法与对策:一是对缺 少轨道公交支撑的非 TOD 区域进行用地收缩规划,二是开发量与设施向站点地区转移,三是被收缩区域向非建 设用地转化。通过案例解读,表明选址优化规划收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协同机制、激励政策和申报制度作为保 障。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思考。
    7  未来空间营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与空间句法
    杨 滔
    2022, 35(4):41-49.
    [摘要](18) [HTML](0) [PDF 13.72 M](121)
    摘要:
    TOD 本身作为高强度开发的地区,具有空间组织方式相对复杂、功能多元丰富、空间服务半径人性化等 特点,这将在理论上建构起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新图景。回顾 TOD 的相关理念及典型图示,试图从空间句法的 角度剖析 TOD 的空间模式与内涵,以此分析 TOD 作为单纯的交通节点与活跃的场所中心的区别。探讨 TOD 适 用于跨越空间的超链接隧道与强化多层折叠空间的精细化转换的区别,以及 TOD 推动随机个体吸引点的体验与 促进复杂空间结构的集体呈现的区别,这些都能刻画真实 TOD 的某些景象。而空间句法则提供一种思考和验证 的定量工具,从物质空间构成、交通出行模式、社会功能组合、人类行为感知等角度,描述这些复杂而有趣的 TOD 建构过程,寻求 TOD 所带来的空间价值溢出,优化 TOD 本身的空间体验行为。研究表明,空间句法将为 TOD 的空间动态营造提供良好的工具。
    8  客运枢纽区域 TOD 适应性 评价综述
    戴晓晴,孔文涛,朱苍晖,战国会,李鹏林
    2022, 35(4):50-57.
    [摘要](25) [HTML](0) [PDF 662.31 K](155)
    摘要:
    各类客运枢纽及周边区域已成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在我国 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客运枢纽区域开发前进行适应性评价,可帮助优化分配有限的开发资源,对海量待开发 客运枢纽实现全盘统筹。综述国内外客运枢纽区域 TOD 开发政策及适应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包括面临的问题、 相关的影响因素等,指出适应性评价应从客运枢纽区域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以及枢纽、区域、城市整体功能最优 化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为客运枢纽区域开发提供指导,促进枢纽及周边区域与所 在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利用。
    9  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区域联动 开发规划与实施案例分析
    王艳丽,金宇宁,郝偲成,李林波,高天爽,吴 兵
    2022, 35(4):58-64.
    [摘要](25) [HTML](0) [PDF 859.54 K](138)
    摘要:
    城市轨道站点与周边土地的联动开发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城市经济和交通都具有积 极作用。对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区域联动开发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指导中国轨道站点区域的联动开发。从产权和 城市经济学视角,将轨道站点联动开发分为内外联动和上下联动两类,并进行了相关界定。分别结合日本联动开 发政策以及涩谷站数据、上海联动开发政策和打浦桥站区域数据,对内外联动和上下联动的规划和实施途径及其 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参考更多经典的联动开发案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轨道站点区域联动开 发的实施机制及特征;并从政策和规划设计两个角度深入阐述对中国联动开发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可采 用“政府统筹、市场执行”的模式;根据中国土地所有制度,探索“集约换使用权”“整体出让使用权”等多样 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有利于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的反哺策略;制定配套且细化的技术规范,进行立体化、多样化、 一体化衔接设计。
    10  城市轨道交通 TOD 区域 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定量研究
    何德文,冷 森,薄纯玉,周泽岩
    2022, 35(4):65-73.
    [摘要](17) [HTML](0) [PDF 2.79 M](166)
    摘要:
    在同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中,轨道交通线路沿线或相邻线路的交通站点之间会产生交通廊道效应, 这将如何影响城市轨道交通 TOD 区域的土地混合开发利用优化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 TOD 区域 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应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站点间的相互联动影响,并将有联动效应的轨道交通站点 TOD 区 域视为整体,对其进行土地利用功能规划。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 TOD 程度。 可在城市轨道交通 TOD 区域范围内,使用 CAD 工具识别土地利用现状,并用离散粒子群算法确定未开发土地的 利用方式和容积率,使轨道交通 TOD 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既考虑符合 TOD 理念内涵的高密度开发原则,又兼顾 “公园城市”舒适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原则。选取成都市的 4 个商业核心型轨道交通 TOD 区域,实证土地混合利用 规划程度评价,发现可达性较高的轨道交通 TOD 区域更倾向于规划大量的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而可达性较低 的轨道交通 TOD 区域的规划类似于一般独立规划的轨道交通 TOD 区域,各类用地较为均衡。
    11  复杂网络下 TOD 耦合机制 引导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以北京为例
    樊明浩,洪于亮,戴冀峰,许丹丹
    2022, 35(4):74-80.
    [摘要](27) [HTML](0) [PDF 4.93 M](174)
    摘要:
    TOD 被众多规划决策人员视为解决大城市供需问题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规划依据进行城市发展策略研 究。但在本土化的应用实践中,TOD 对空间引导、价值取向、技术变革、规划范式方面的作用影响需要进一步明 晰。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复杂网络特征测度识别市域区划层次下城市中心体系和轨道交通的空间耦合状态,指明 双系统现存规划建设问题,提出双系统在 TOD 模式下的多维度耦合策略,旨在培养 TOD 向城市发展政策转型, 推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中国城市特色的TOD发展路径探索 ——以石家庄市为例
    叶 敏,高 唱,吴克寒,康 浩,王 森
    2022, 35(4):81-86.
    [摘要](18) [HTML](0) [PDF 7.59 M](109)
    摘要:
    我国核心区的高强度开发夯实 TOD 发展基础,但高度密集发展的同时面临匹配居民宜居目标的挑战。结 合中国城市特色开展 TOD 模式创新性的研究,提升高密度核心区能级同时改善空间环境品质,是我国 TOD 发展 的必然课题。在研判我国城市和交通特征的基础上,以石家庄为例,对其特色 TOD 发展模式进行探索。通过分 区差异化开发强度、用地优化以及“148”等站点发展策略,鼓励核心区依托轨道的紧凑型城市建设,外围依托 轨道站点开发,强化轨道与慢行交通耦合,形成公交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建 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生态城市,为中国城市进行特色 TOD 发展总结经验。
    13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网络 形态研究 ——基于广州 3 个地铁站域的比较分析
    凌晓红,王 颖
    2022, 35(4):87-94.
    [摘要](10) [HTML](0) [PDF 8.47 M](133)
    摘要: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 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 3 个地铁站 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 等的关联,考察 TOD 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 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 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 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 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14  大湾区高速磁悬浮线路规划 方案研究
    覃 晴,陈湘生,雷晓瑜,陈 曦
    2022, 35(4):95-100.
    [摘要](13) [HTML](0) [PDF 9.44 M](125)
    摘要:
    基于高速磁悬浮技术与系统特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深港走廊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规划 特征,分析大湾区广深港高速磁悬浮线路建设的必要性、功能定位、运量需求,解读大湾区广深港城市现状和规 划,对广深港高速磁悬浮线路通道和站点方案进行比选,初步研究提出适合高速磁悬浮线路发挥技术经济优势的 主要技术标准及线站位规划方案。
    15  II 型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 几点思考与建议
    李 芳,刘剑锋,范 瑞,李元坤
    2022, 35(4):101-105.
    [摘要](32) [HTML](0) [PDF 2.77 M](108)
    摘要:
    针对当前城区人口规模在 100 万~300 万之间的 II 型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审批及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 题,深入剖析 II 型大城市轨道交通现实发展中面临的客流需求与社会经济、被动追赶与提前谋划、系统制式与敷 设方式 3 大困惑,从客观认识交通需求、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线网层次和规模、选择适宜的敷设方式和 系统制式、多元化的运营组织模式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为部分自身财务能力允许,并且城市用地形态特殊、人 口集聚程度较高、交通拥堵严重的 II 型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6  市域(郊)铁路与其他轨道交通 融合模式及选择决策方法研究
    赵书毅,姬燕男,杨 林,李得伟
    2022, 35(4):106-113.
    [摘要](26) [HTML](0) [PDF 1.38 M](131)
    摘要: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促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但现有文献大 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四网融合”的实施方法,缺少对如何实现“四网融合”的系统量化研究。笔者以市域(郊) 铁路与其他轨道交通的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融合模式的选择为研究目的,提出了融合模式,并根据技术条件、 客流特征、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技术融合模式选择的两阶段决策方法,并以西宁—青海湖—茶卡(察汗诺)铁路为 例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在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为更好地实现融合提供思路。研究验证了两阶段决策方法的可行性, 得出西青茶铁路与青藏铁路西格段采用过轨运营模式进行融合的结论。
    17  西安市轨道交通环线的 建设运营特征分析与规划建议
    吕昌明
    2022, 35(4):114-120.
    [摘要](16) [HTML](0) [PDF 4.88 M](105)
    摘要:
    为进一步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思路,以西安轨道交通 8 号线为例,结合西安市城市 空间结构发展、线网规划编制历程,总结了环线的规划构思、建设必要性、廊道选择、线路规模、建设时机、客 流特点、运营组织等方面的特征。8 号线作为西安轨道交通线网中唯一的环线,布置在主城区内二环至三环之间, 符合西安市城市空间发展的用地布局结构,并串联了城市中心的多个核心组团,具有换乘客流量大、平均运距小、 同区间上下行方向断面客流量不均衡性较小、高峰小时客流断面呈现较均衡等客流特征,初、近、远期全线开行 一个大交路。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场段选址困难、出入线较长、转弯路段线型差、实施难度大、既有换乘 站未预留换乘条件需改造等难点。基于 8 号线的规划设计研究,对环线的规划理念、客流研判、互联互通等方面 提出了相关建议。
    18  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优势区域的时空变化
    吴 放,竺 越,扈 军,朱 炜,胡晓军
    2022, 35(4):121-128.
    [摘要](15) [HTML](0) [PDF 9.78 M](133)
    摘要:
    选择杭州市地铁站点网络,使用复杂网络与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优势区域的时空变化 特征,对认识地铁客流量分布及城市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地铁站点客流量与地铁站点中心度 指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站点中心度指标可部分预测站点客流量;②随着地铁网络的扩建,具有中心度优势 的站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中心度优势的站点往往具有大地铁客流量的特征;③在总体上均呈现东西南北低, 中部区域高的分布趋势。以杭州铁路西站和未来科技城为主的城市西部区域将会成为杭州的重要发展区域。各阶 段站点网络在空间上均呈现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对于中间中心度,高值集聚区与凤起路和延安路交叉口区域、 火车东站区域有紧密联系;对于接近中心度,高值集聚区以凤起路和延安路交叉口为源点,呈不断向周边各方向 扩张的趋势。上述区域与目前杭州市地铁客流量居前的站点区域高度吻合。
    19  基于超声导波技术的 钢轨断裂监测研究
    刘建利,耿 明,李 博
    2022, 35(4):129-134.
    [摘要](11) [HTML](0) [PDF 3.25 M](399)
    摘要:
    我国现代轨道交通系统近几年在智能、高速和信息集成化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轨道线路设备作为 行车运营的基础条件,钢轨在运行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因此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钢轨的 伤损监测和维护非常重要。基于超声导波技术可对现代轨道交通钢轨进行实时断裂监测,研究表明:钢轨实时监 测系统能够检测不完全断裂和通断情况,并对中长远距离监测准确预判,降本提质。以期构建现代轨道交通综合监 测体系,并深入发展超声导波检测方法在现代轨道交通的应用,对于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  咬合桩止水帷幕在 PBA 暗挖 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秦东平,边 可,王伟东,李全才,聂金池
    2022, 35(4):135-139.
    [摘要](9) [HTML](0) [PDF 6.11 M](91)
    摘要:
    结合北京地铁某线暗挖隧道咬合桩落底式止水帷幕试验工程,研究洞桩法暗挖隧道洞内有限空间条件下, 塑性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咬合桩止水帷幕施工技术可行性,采用数值模拟、抽水试验等手段验证咬合桩帷幕的止 水效果。结果表明:咬合桩渗透系数 k=8.6×10–7 cm/s,满足设计要求,有良好的止水效果;帷幕实施前后稳定涌 水量由 2 129 m3 /d 变为 6.8 m3 /d,止水效果明显;抽水试验前后外观测井水位标高无明显变化,现场开挖无渗水。 研究成果验证了该技术方案及施工工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21  悬挂式轨道梁 Y 型墩柱 抗震能力分析
    卫 星,毛泓霖,戴李俊,赵骏铭
    2022, 35(4):140-146.
    [摘要](5) [HTML](0) [PDF 1.55 M](43)
    摘要:
    为研究悬挂式轨道梁在无车情况下的抗震能力,以某悬挂式轨道交通试验线为研究对象,利用 MIDAS/CIVIL 建立模型并采用反应谱法,研究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0.1 g、0.15 g、0.2 g、0.3 g、0.4 g)对 Y 型墩 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桥横向刚度较小;相较于横向地震,Y 型墩柱在顺桥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更大; 当地震加速度大于 0.1 g 时,4 号混凝土墩柱开始出现裂缝;当地震加速度大于或者等于 0.25 g 时,3 号混凝土墩 柱开始出现裂缝;在所讨论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中,Y 型钢墩和混凝土墩柱均未出现屈服现象,但混凝土墩柱弯矩 增长速率更快,有先屈服的趋势。
    22  济南地铁大跨无柱拱形结构 内力分析及施工技术
    王 丹,李 钊,刘伟龙,袁 满,宁 波,孟凡明
    2022, 35(4):147-154.
    [摘要](8) [HTML](0) [PDF 8.51 M](103)
    摘要:
    以济南地铁龙奥站为依托,研究硬岩地层大跨无柱拱形地铁车站结构受力特性及施工技术,进行二维有 限差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引起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内力均较小,采用多级放坡开挖和喷锚支护的 方式可保证基坑安全施工;无柱拱形结构顶板弯矩、轴力值均较大,同时中板表现为偏心受拉状态,是主体结构 中的薄弱环节,但仍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结构整体安全可靠。大跨无柱拱形车站施工技术已在济南地铁龙奥站 取得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23  邻近高架桥桩基的地铁深基坑变形控制研究
    毕成双,王欣杰
    2022, 35(4):155-160.
    [摘要](11) [HTML](0) [PDF 6.26 M](108)
    摘要:
    上海地铁 14 号线歇浦路站横穿杨浦大桥引桥,为国内首座已实施的采用超高压喷射搅拌成桩(N-Jet 工法) 技术进行基坑封底止水的地下车站。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考虑土体、支护结构和桥桩间变形相互耦合作用的三 维实体模型,模拟车站基坑开挖的全过程,分析不同变形控制措施下深基坑开挖对邻近高架桥桩基的变形影响,将 数值分析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坑分次开挖、减小支撑竖向间距、坑底土体加固、N-Jet 工法封底等变形控制措施的条件下,高架桥桩基的变形满足控制指标的要求,可保证高架桥的正常通行。
    24  数字人民币在城轨交通领域 应用模式研究
    周世爽,梁 靖,王 欢,甄永峰
    2022, 35(4):161-167.
    [摘要](9) [HTML](0) [PDF 7.58 M](163)
    摘要:
    根据数字人民币软件钱包与硬件钱包的应用规范,并结合城轨交通的行业特性,系统分析软件钱包直接 支付、免密支付、收银台支付以及硬件钱包价值支付、准账户支付,在城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应用方案与应 用特点,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对各种应用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总结软件钱包与硬件钱包最优应用场景与方案,提 出数字人民币应用的系统架构及“数字人民币+公共交通卡”双应用的建议。展望数字人民币在城轨交通领域的 应用模式及推广趋势,为促进城轨交通领域数字人民币在应用场景建设、应用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提 供借鉴。
    25  区段占用状态对联锁系统的 影响研究
    赵海新
    2022, 35(4):168-174.
    [摘要](20) [HTML](0) [PDF 986.82 K](177)
    摘要: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 CBTC 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新标准,相对既往信 号系统具有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短的显著优势,这与信号系统对轨道区段的划分方式密切相关。CBTC 系统通过将 物理区段细分为多个较短的逻辑区段,使得同一个大物理区段可以容纳多列车追踪运行,但同时也引入了新的问 题,需处理两种区段状态;而区段占用状态有两个信息来源,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两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造成 信号故障关闭或进路不能正常解锁,影响运营效率。为了更可靠地获得区段占用状态,从计轴故障占用、列车定 位误差、系统延时方面对两种区段状态信息不一致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场景中对区段状态的处理方法及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区段融合”基础上增加“列车跨压信号机信息”或“即时占用,延时出清”判断策略,不 仅确保了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提高了列车运行效率。
    26  地下车站顶板上方设置 人工接地网的合理性研究
    陈 霞,何治新,周 丹,邓 树,崖尚松,王 伟
    2022, 35(4):175-181.
    [摘要](9) [HTML](0) [PDF 2.05 M](51)
    摘要:
    为了研究在地下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人工接地网时的电气参数合理性,采用 CDEGS 软件建立地下车 站的接地网模型,对比接地网在车站结构底板下方和车站结构顶板上方的工频接地电阻值区别,并由此展开车站 结构顶板上方的土壤电阻率、结构顶板上方覆土土壤厚度和接地网网格尺寸、导体直径的细化研究,结果表明: 车站结构顶板上方的土壤电阻率和土壤厚度对接地电阻值起重要作用,接地网的网格尺寸和导体直径对电阻值的 影响甚微,最后对接地网上方地表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严重的短路 接地故障时,在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接地网并不会引起地表上方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超标,具有较高的安全 系数,证明在地下车站结构顶板上方设置人工接地网的电气参数是符合相关要求的。
    27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维阶段的 BIM 模型建设
    韩德志,李 博,华福才,杨良印,郑广亮
    2022, 35(4):182-187.
    [摘要](26) [HTML](0) [PDF 1.21 M](181)
    摘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提交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于运维阶段普遍存在信息缺失、数据清洗 工作量大、与既有管控系统对接困难等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对运维阶段的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调研, 确立模型单元的几何精度、信息深度、数据结构、信息分类及编码等要求,给出具体的模型建设与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建立模型分类编码、设计编号和资产管理编码的映射关系,模型能够顺利与各工程阶段信息采集库、综合监 控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融合,并通过运维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可视化监控与资产管理系统工单、台 账等信息的调取;通过模型技术要求与编码要求的严格实施,搭建出符合城市轨道交通三维可视化智慧运维需求 的全息模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