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关于搭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云的思考与探索
    丁健隆
    2016(3):1--3.
    [摘要](291) [HTML](0) [PDF 2.23 M](64)
    摘要: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城轨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但传统模式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实施难度大。通过分析国内城轨行业的发展态势,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特征,论证搭建城轨行业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搭建城轨行业云的方案以及配套运作机制,并展望今后行业云的应用前景。通过推进和搭建城轨行业云,可促进资源、知识在行业内部聚集和共享,促进行业标准化,积累行业大数据,响应国家 “互联网+”战略,推进行业创新,进而促进城轨行业的健康、高效、绿色和共同发展。
    2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走出去”的思考
    郜春海
    2016(3):4--7.
    [摘要](280) [HTML](0) [PDF 1.06 M](57)
    摘要:
    结合“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市场现状的分析,从技术、知识产权、行业标准、国际交流、项目后评价体系、协会引导等方面对行业内相关企业如何走出去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整体走出去的相关建议和思路,如以高端产品做引领,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控制知识产权风险、加强项目后评价力度等,旨在为行业相关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
    3  轨道交通可研阶段前期项目策划研究
    梁敏之
    2016(3):8--10.
    [摘要](336) [HTML](0) [PDF 769.07 K](62)
    摘要: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可研阶段前期研究工作的输入条件和质量把控目标,重点提出以稳定外部因素为核心的目标拆解措施、质量把控措施和成本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进度管理要点,进一步讨论组织措施的优缺点:子项目类职能化专业效率高,但外部协调效率低;而线路立项任务化反之。
    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研究
    方恒堃
    2016(3):11--15.
    [摘要](280) [HTML](0) [PDF 1.58 M](56)
    摘要:
    面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分析和研究世界级城市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经验;结合北京市交通圈层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着重探讨新形势下北京区域轨道交通在优化轨道交通体系层次、满足通勤客流快速出行、优化和拓展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建议北京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尽可能采用城际铁路设计标准,组织公交化运营并注重与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系统间的资源共享。
    5  快速成网初期广州轨道交通客流思考
    刘明敏,金安
    2016(3):16--19.
    [摘要](316) [HTML](0) [PDF 1.23 M](60)
    摘要:
    我国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将陆续进入网络化运营阶段,但人们对快速成网后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及其存在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基础客流数据统计分析,探讨快速成网运营初期的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客流成长规律;通过对比国内大城市地铁现状,从客流角度对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提出对策与建议:轨道交通应与城市发展深度结合;快速成网初期城市轨道交通应注重与城市土地利用、常规公交等诸方面协调发展;加强线网规划前期研究;充分发挥既有线路效能。
    6  绿色出行背景下轨道交通城市节点设计
    张育南,张珩,王远楠,高杰
    2016(3):20--24.
    [摘要](217) [HTML](0) [PDF 2.68 M](62)
    摘要:
    力求从城市绿色出行者的行为出发,重新探究绿色交通体系下的紧凑接驳以及人们与绿色交通相关的城市行为与城市生活需求。在相关行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下、地面和高架等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不同的绿色交通,以及P+R、K+R等接驳方式的设计要求,同时考虑结合轨道交通周边的一体化建设开发,旨在实现绿色出行过程中人与其他城市空间在功能与形式上的互动,强化轨道交通节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可能性,提高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形成的绿色交通体系的竞争力。
    7  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地铁车站设计思路
    刘丹
    2016(3):25--28.
    [摘要](269) [HTML](0) [PDF 3.99 M](59)
    摘要:
    从环境的角度针对地铁车站站位、车站总体布局、空间形体、地面附属建筑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地铁车站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指出在满足地铁车站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重从宏观到细部的分析思路,根据周边环境特点,合理选择站位,结合周边环境进行车站总体布局,同时注重车站内部空间形体及地面附属建筑造型处理,创造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地铁车站。
    8  制约温州市域铁路“R+P”开发模式的土地因素分析
    王夷萍
    2016(3):29--32.
    [摘要](253) [HTML](0) [PDF 1.02 M](51)
    摘要:
    香港地铁成功的“R+P”开发模式对于温州市域轨道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运营亏损、提高轨道企业自身价值等方面,但在国内目前运用该模式时还存在诸多难点。针对温州市域轨道建设实际面临的情况,仅从土地方面着手,分析“R+P”模式中开发用地的土地取得方式、用地指标及耕地占补指标3种较为关键的土地制约因素。在借鉴已有研究及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研究温州市域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用地取得的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耕地耕作层表土剥离实施细则用以补充耕地以及用地指标上下联动解决等措施,破解土地制约因素。
    9  川道型城市构建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研究
    田飞
    2016(3):33--36.
    [摘要](276) [HTML](0) [PDF 1.45 M](53)
    摘要:
    川道型城市分布于丘陵沟壑之内,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可能像平原型城市那样以“面”形向四周扩展布局。通过对川道型城市的区域特征分析,总结出居民出行总体呈现“横向聚集、轴向交流”的特征,通过“线”形沿川道主轴布线,以川道断面客流测试轨道交通线路数量,根据组团连接关系拆分组合线路,形成川道型城市的概念线网,最后以西宁市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的构建作为示例,为今后川道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提供借鉴。
    10  基于GRNN神经网络的地铁疏散预警及对策研究
    马成正,姜秋耘
    2016(3):37--41.
    [摘要](265) [HTML](0) [PDF 2.52 M](53)
    摘要:
    针对国内地铁车站客流无序性和突发性的现状,提出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地铁车站客流预警模型。以南京地铁全线网某时段客流数据为输入样本,运用GRN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得出预测数据并对比实际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数据拟合,精度可行。将预测数据与南京地铁实时客流预警系统相结合,提出突发性大客流应急情况下的运营服务对策措施,为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避免突发大客流造成人员踩踏、恐慌等事故提供参考。
    11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延误仿真模型与应用
    董皓,唐会峰,廖琦,李璇
    2016(3):42--46.
    [摘要](266) [HTML](0) [PDF 1.79 M](54)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延误处置方案制定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处置方案的合理性是提高处置效率的前提,验证处置方案的合理性也是运营管理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多智能体(以下简称多Agent)理论为基础,分别构建乘客Agent、列车Agent、网络Agent及突发事件Agent的仿真模型;分析列车延误的多Agent仿真原理;以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延误为背景,编写多Agent列车延误仿真程序,并对处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该模型已在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大客流处置工作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12  现代有轨电车与市政道路协调问题探讨
    王丽君
    2016(3):47--51.
    [摘要](342) [HTML](0) [PDF 3.28 M](52)
    摘要: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低碳环保、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绿色交通方式,兼有地铁、公交的诸多优点。现代有轨电车一般敷设在市政道路路中或路侧,由此会带来交通组织与信号控制、横断面布设、平面线形协调、纵断面标高协调、路基路面过渡等诸多问题。基于此,以现代有轨电车敷设在沥青路面道路中央为例,对二者交通组织、平纵横协调、路基路面衔接过渡等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协调措施:通过对区域路网、路段及交叉口、沿线单位出入口、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优化,确保行车安全;在市政道路靠近有轨电车一侧设置30 cm宽平石,并预留0.5 m路缘带,有轨电车适当预留限界外空间,以确保二者限界不重叠;通过设置立缘石和平石,协调有轨电车专有路权段的超高和工后沉降差异问题;交叉口混行路段,通过轨道左线和右线与剩余部分交叉口分别形成路口进行竖向设计,以实现高程协调;同时设置过渡段,协调有轨电车与市政道路混行段路基的差异沉降。
    13  轨道交通虚拟票务支付模式探讨
    胡旸,龚云海
    2016(3):52--54.
    [摘要](286) [HTML](0) [PDF 861.45 K](42)
    摘要:
    虚拟技术在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分散现金支付在地铁车站现场实现所带来的时间压力和现金安全压力。以NFC技术为代表的虚拟票务技术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发展方向,通过与轨道交通AFC系统的有效结合,实现地铁小额支付的各种应用是完全有可能的。对4种票务支付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致力于找到对现有自动售检票支付模式进行补充、更有利于缓解地铁车站现场售检票设备压力的有效手段。比较了实现3种虚拟票务模式需要对AFC系统进行的改造内容,提出建设地铁信用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议。
    14  地铁车站设计中抗拔桩的计算模型研究
    陈祥达
    2016(3):55--59.
    [摘要](314) [HTML](0) [PDF 2.06 M](74)
    摘要:
    对于抗拔桩的计算模型,从其在受拉、受压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入手,提出一种基于桩基承载力发挥过程的“多段线-荷载位移模型”,并与目前常用的单一弹簧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多段线-荷载位移模型”考虑了抗拔桩在受拉、受压不同受力工况下刚度的不同,并且能反映桩基承载力在达到极限值(特征值)后不再随桩顶位移增加而加大的受力状态,更符合工程实际。
    15  轨道交通项目BOT+TOD+EPC模式的思考
    孔荣
    2016(3):60--64.
    [摘要](407) [HTML](0) [PDF 1.28 M](54)
    摘要:
    在借鉴先行城市经验基础上,佛山形成了BOT+TOD+EPC模式并运用到佛山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对该模式的3个子模式BOT、TOD、EPC的概念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存在的操作性组合。在介绍佛山轨道交通项目BOT+TOD+EPC模式特点后,对轨道交通项目BOT+TOD+EPC模式从合作对象、操作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从合作对象、合作协议、项目监管、投资收益、TOD开发、成本控制、项目公司组织构架等方面提出可选方案、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如:合作对象可以选择与大型基建、设备供应商等产业链企业合作,或与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合作协议应注意保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项目监管应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职责,以及预防资金断链;地方政府不对投资收益作出承诺;TOD开发需实现土地和轨道项目联合招标;需控制建设资金以补充运营资金的不足;项目公司组织架构应平衡设计。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该模式的推广使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
    16  模块化施工在北京高架地铁中的应用研究
    徐晓峰,徐俊峰
    2016(3):65--68.
    [摘要](248) [HTML](0) [PDF 2.01 M](58)
    摘要:
    结合北京燕房线04标地铁模块化施工,总结传统墩柱施工的不足之处,详细介绍墩柱钢筋模块化施工的优势及其关键技术环节:墩柱钢筋笼的模块化加工、运输、吊装加固、墩柱合模、混凝土养护。通过模块化施工,单个墩柱钢筋笼在现场的施工工期缩短至3 d,综合费用节约16.7%,实现了经济、进度、社会效益的提高。工程实践表明,模块化施工能够有效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是今后建筑施工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17  不锈钢钢筋混凝土在地铁设计中的应用
    赵晶
    2016(3):69--74.
    [摘要](266) [HTML](0) [PDF 1.37 M](48)
    摘要:
    从钢筋腐蚀寿命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不锈钢钢筋应用于地铁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利用现有的8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同样也适用于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且计算偏于安全,同时还给出不锈钢钢筋与普通钢筋的对换表,方便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比较分析纵向受拉钢筋不同应力比下不锈钢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得出在钢筋应力水平小于0.6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裂缝计算的结论;针对地铁顶纵梁设计的耐腐蚀和造价两个方面提出不锈钢钢筋与普通钢筋混合使用的经济型构造措施,同时给出不锈钢钢筋建议使用的地下环境标准,为不锈钢钢筋混凝土在地铁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8  轨道交通简支梁钢筋混凝土圆墩地震反应分析
    皮景坤,朱若卿
    2016(3):75--80.
    [摘要](243) [HTML](0) [PDF 2.14 M](54)
    摘要:
    结合郑州市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工程实例,通过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简支梁不同墩高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桥墩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分析、E1地震作用下的多振型反应谱分析以及E2地震作用下基于纤维模型的弹塑性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不同墩高桥墩的抗震性能和地震响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桥墩在地震作用下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希望为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钢筋混凝土圆形桥墩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19  南京长江漫滩区基坑开挖与降水对既有地铁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王霆
    2016(3):81--86.
    [摘要](278) [HTML](0) [PDF 2.80 M](62)
    摘要:
    基坑开挖与降水会使临近既有地铁隧道产生内力调整和变形重分布,影响其正常使用和运营安全。开挖与降水过程中基坑支护、地基土体和隧道结构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变形稳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三维力学问题,可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进行分析。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对南京长江漫滩区某大面积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模拟,重点分析开挖卸荷、降水对临近2条地铁隧道结构的变形影响。计算表明,基坑开挖卸荷时产生的结构变形量值和变形相对曲率较小,未超过安全控制值;但降水产生的结构沉降变形量值较大,对地铁线路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0  汽车起重机架设单轨PC轨道梁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
    肖慧娟
    2016(3):87--90.
    [摘要](247) [HTML](0) [PDF 1.22 M](55)
    摘要:
    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其中70%线路为高架段,而大部分高架段采用汽车吊架设轨道PC梁。通过对架设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架梁过程中的占道施工和PC梁吊装为重大危险源。利用某学者提出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数学模型中的评分标准对其进行评价,重点对PC梁吊装中的重大危险源提出安全技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满足安全要求的起重机、起吊危险源控制措施、PC梁定位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这些安全技术措施,已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11000榀PC轨道梁架设,并为韩国大邱地铁3号线PC梁架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21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自耦变压器牵引供电系统
    郑琼林,杨晓峰,游小杰
    2016(3):91--97.
    [摘要](253) [HTML](0) [PDF 1.96 M](50)
    摘要: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普遍采用走行轨回流,存在危害性很大的长时间迷流,且防不胜防。提出一种新的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即直流自耦变压器(DCAT)牵引供电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轨道电位和迷流问题。以传统的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为基础,增加由电力电子开关和直流电容器构成的DCAT及回流线,构成DCAT牵引供电系统。分析表明,DCAT牵引供电系统不仅能解决轨道电位和迷流,还可兼作储能装置,将列车再生制动时的能量回收再利用,同时,在线路绝缘耐压和车辆供电电压不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DCAT牵引供电系统牵引网的电压是传统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牵引网电压的2倍,可大大减少线路的电压损失和线路损耗,从而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GOOSE全面智能电流选跳在城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赵勤,王军平,曹捷
    2016(3):98--102.
    [摘要](269) [HTML](0) [PDF 2.13 M](67)
    摘要: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大分区供电方式,对硬接线选跳方案、串行通讯电流选跳方案和IEC61850/GOOSE电流选跳保护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基于 GOOSE( 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 机制的全面智能选跳保护方案,有效地提升电流选跳保护的整体可靠性。基于IEC61850/GOOSE的全面智能电流选跳方案具有引入电流突变量,解决固有延时较长的问题,全面通讯信道自检,不正常运行时触发预案等特点,使35kV供电系统的所有保护装置都参与电流选跳,分为母线电流、线路电流、馈线电流、母联电流等的选跳保护,使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个35 kV供电系统的保护无盲区,既实现时效性又可以保证保护的选择性。使用电流突变量技术使得供电系统电流选跳功能的固有延时缩短40 ms,更加快速地消除故障,大大减少对于设备的伤害;GOOSE通道监视功能可以实时监视GOOSE网络通信的状态,进行数据流量的分析;基于GOOSE的全面智能电流选跳方案可为城市轨道交通35 kV大环网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供坚强的保障。
    23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试验分析
    金雪丰,陈裕楠,童翔
    2016(3):103--105.
    [摘要](311) [HTML](0) [PDF 1.45 M](47)
    摘要: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短路试验是验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各设备在系统现场短路时动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以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现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试验为例,介绍短路试验的前提条件,试验程序和试验方法。试验前,人为设定一个短路点,检查断路器等保护元器件是否正常,连接好数据采集系统以采集短路时的电流、电压等波形,用Matlab软件搭建短路时的电路模型对预期短路电流进行仿真计算;试验后,对短路试验的实际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开关保护动作正常可靠,并计算出实际的分断电流大小为8.15KA,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试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4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应用方案
    王德发
    2016(3):106--109.
    [摘要](285) [HTML](0) [PDF 962.83 K](70)
    摘要:
    结合无锡地铁1、2号线中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等情况,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系统设置范围的变电所400 V柜及环控电控柜出线;系统预警和报警整定值300 mA和500 mA;系统直接与综合监控系统做通信接口等。另外,还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在设计中只对故障回路进行检测、报警而不联动故障回路断路器跳闸,探测器建议选择一体式监控探测器并且事先预留安装位置等;在施工中N线需穿过探测器,而PE线则不能穿过探测器等,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5  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线网读写器的标准与设计
    范巍
    2016(3):110--113.
    [摘要](305) [HTML](0) [PDF 1005.91 K](41)
    摘要: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线网读写器概念形成的背景,阐述线网读写器设计标准化、独立化和通用化的三大要求:标准化指对读写器进行统一的定义和要求;独立化指读写器从车站终端设备中独立出来并摆脱对固定厂商的依赖;通用化要求在不同线路和厂商的终端设备之间通用互换,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线网读写器的定义。对早期国内主要城市制定的IC卡读写器标准的典型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读写器标准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介绍当前线网读写器设计的最新要求,包括应用功能、硬件配置、接口标准、业务处理范围和调用方式等;重点论述读写器标准化设计的主要内容、独立化设计的核心思想和通用化设计的重难点问题,最后对线网读写器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6  市政电网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护
    王啸波,郑生全
    2016(3):114--118.
    [摘要](274) [HTML](0) [PDF 1.10 M](47)
    摘要:
    针对市政电网线路的电磁干扰环境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的电磁兼容要求,根据电磁感应的理论公式和相关工程建设经验,定性地分析在市政电网线路正常和故障工作状态下对信号系统的电缆、轨道电路、信号室内设备的电磁干扰影响,提出电网和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规划和设计理念。为确保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结合理论计算和经验数据,提出为避免电力线路对信号系统电磁干扰影响的距离要求和防护方案。结论为:当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设备的干线电缆与市政电力供电线路的平行长度大于1km时,间距应不小于20m,否则考虑采用屏蔽电缆;车辆段/停车场与市政电网的架空线路的平行长度大于1km时,间距应不小于50m,否则车辆段/停车场的轨道电路不能采用单轨条50Hz相敏轨道电路。轨道交通正线的信号设备室/控制中心与市政电网的间距≥20m,车辆段/停车场信号楼与市政电网的架空线路的间距宜≥50m。
    27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新型整体式绝缘设计方案
    饶美婉
    2016(3):119--121.
    [摘要](247) [HTML](0) [PDF 1.28 M](67)
    摘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当前采用站台门与轨道连接,保持与列车门体等电位,同时站台门通过上下部绝缘套与土建绝缘安装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有效的整体式绝缘型复合门体结构的站台门设计方案,并结合样机对其进行在承受2000 Pa风压和乘客挤压载荷1500 N/m共同作用下,变形量不大于12mm的结构强度要求及绝缘性能不小于0.5MΩ等方面的测试,该方案满足站台门规范及设计使用要求,是解决目前绝缘存在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的尝试。
    28  轨道交通导向的东京大都市区新城发展路径研究
    王宇宁,范志清
    2016(3):122--126.
    [摘要](256) [HTML](0) [PDF 2.51 M](65)
    摘要:
    以轨道交通引导新城开发作为当前大都市区新城建设的重要模式,是应对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空间外部扩张需求以及中心城区承载压力的必然手段与根本选择。选取东京大都市区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轨道交通体系与新城开发建设的发展历程,明确其以轨道交通支持引导新城开发的发展模式。继而,选取东京大都市区以轨道交通导向新城开发最为成功和不甚理想的典型案例——多摩田园都市和多摩新城,从影响两座新城产生巨大开发效果差异的4个方面,即开发建设时序、建设主体、功能设置及交通衔接展开对比分析,总结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针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建设及新城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二者应实现时空同步性、主体协调性、功能复合性和衔接便利性等开发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