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轨道交通大数据运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李得伟,张天宇,周玮腾,尹浩东
    2016(6):1--7.
    [摘要](295) [HTML](0) [PDF 4.41 M](113)
    摘要:
    为了确保大数据在轨道交通领域规范运用、良性发展,在总结大数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轨道交通行业内大数据的基本特点、数据类型、主要内容、处理流程及关键技术,并选择其中的某个典型专业,总结轨道交通大数据在统计分析、应急辅助决策、乘客出行诱导、客流预测和调度管理等方面的运用现状。最后,阐述大数据在轨道交通应用方面的挑战,从轨道交通数据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轨道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
    2  轨道交通领域大数据的关键技术研究
    张浩,石崎,徐启禄,朱东升
    2016(6):8--10.
    [摘要](219) [HTML](0) [PDF 973.49 K](73)
    摘要:
    介绍轨道交通领域综合监控系统数据的存储、提取及运算的过程,并以北京、南京等为例分析当前存在的效率问题,提出采用map-reduce分布式运算以及窗口算法,解决中心大数据量信息处理的效率问题。介绍map-reduce算法原理以及窗口算法,对采用传统方式解决大数据同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简化map-reduce任务分发解决轨道交通数据的处理效率问题,最后其对应用领域进行扩展,可推广到轨道交通领域任何的分布式应用中。
    3  大规模数据并发环境下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赵军锋,庄怀东,赵亮,杜庆伟
    2016(6):11--15.
    [摘要](334) [HTML](0) [PDF 1.26 M](65)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的视频监控子系统与多个业务子系统共处同一个网络环境中,具有大规模数据并发特点。首先,介绍视频监控子系统所采取的策略,然后介绍基于订阅分发模型的视频数据规划,最后,重点研究视频分发过程中的负载均衡技术。在多台服务器工作的条件下,根据服务器的性能和负载等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测量的负载均衡技术,实验证明,该负载均衡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时延,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并均衡各个服务器的负载,取得良好的效果。
    4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模化开发利用研究
    肖红萍,史平平,白迎春
    2016(6):16--19.
    [摘要](187) [HTML](0) [PDF 1.17 M](59)
    摘要:
    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分为剩余空间和接驳空间两类,分析其准公益性和准经营性的特点,阐述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丰富地铁服务功能的作用。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和北京市轨道交通空间开发的实施模式等现状,提出当前政策下规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重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模化发展的政策框架和技术标准的相关建议:继续沿用并完善目前的实施模式并形成政策路径,并在已建的地下空间中推广应用;在今后的地铁规划建设中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抓住地下空间开发机遇并创造机遇;在规划建设阶段,要注意预留满足一般商业的技术条件,如出入口、消防疏散宽度、机电设备和市政条件等方面的预留等。
    5  苏州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及实践
    李文峰,刘亮平,樊钧
    2016(6):20--25.
    [摘要](248) [HTML](0) [PDF 3.91 M](61)
    摘要:
    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有利于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骨干作用,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从苏州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出发, 梳理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主要思路,全面评估轨道交通1、2号线的规划实施情况,结合典型站点总结归纳轨道交通站点设施一体化规划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有待完善的方面,结合实践经验从规划体系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6  “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综合服务
    黄建玲,汪波,鲍枫
    2016(6):26--30.
    [摘要](223) [HTML](0) [PDF 965.95 K](78)
    摘要:
    面对日益增长的轨道交通服务群体的新需求,结合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综合服务所面临的挑战;总结“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特征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深度挖掘、多样服务”,提出“互联网+”对轨道交通综合服务的引领升级体现在轨道交通信息采集、挖掘、服务、信息反馈全流程上,是一种闭环融合,构建的“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综合服务框架解释了这种全流程融合的过程;最后,对“互联网+”背景下轨道交通服务于行业监管、服务于运营企业、服务于乘客的具体内涵进行阐述。
    7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的实践
    刘京,王宇彤,刘建红
    2016(6):31--36.
    [摘要](176) [HTML](0) [PDF 3.42 M](56)
    摘要:
    北京焦化厂车辆段作为北京第一个大型轨道交通地下车辆基地,在提升土地价值、协调城市面貌、改善周边交通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阐述了北京焦化厂车辆段的设计模式与特点,并分析了建设地下车辆基地的制约因素与解决方案,提出地下车辆基地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与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且应与物业开发同步设计、建设,才能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8  刚性接触网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关金发,刘积钦,方岩
    2016(6):37--43.
    [摘要](346) [HTML](0) [PDF 2.05 M](81)
    摘要:
    刚性接触网以其接触线无张力、零部件少、净空要求低、维修量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内。通过调研国内外刚性接触网的结构形式,发现国内使用的刚性接触网结构较为单一,刚性接触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的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刚性接触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多为与时间相关的故障,其动力仿真和测试得到的弓网动力性能数据尚需进一步确认其有效性。从结构、故障、标准、仿真和测试5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刚性接触网的研究现状,对刚性接触网的未来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9  幸免事件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柳猛,徐伟东,崔文彩,陈力
    2016(6):44--47.
    [摘要](271) [HTML](0) [PDF 979.81 K](70)
    摘要:
    幸免事件是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明确地铁企业幸免事件的概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对幸免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对比分析、归纳、调研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结合地铁行业的事故特点,对幸免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幸免事件管理的现状、目的和意义,给出地铁企业幸免事件的定义,梳理幸免事件管理的报告、调查、纠正措施、经验教训分享、统计分析等管理框架以及管理内容,并通过案例对幸免事件管理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层级管理、激励机制在幸免事件管理中是重要的,幸免事件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部分。
    10  地铁公司建设资金存量管控模型及应用研究
    葛梦溪,李明哲,唐军,张晓鸥
    2016(6):48--53.
    [摘要](255) [HTML](0) [PDF 1.56 M](57)
    摘要:
    资金存量管控是地铁公司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地铁公司建设资金管理特点,对比BAT模型、Miller-Orr模型、因素分析法等方法的局限性,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适用于地铁公司的建设资金存量测算模型。全面梳理影响地铁公司资金持有量的相关因素,认为影响其建设资金存量的因素主要有未来期间的工程投资支出、财政资金支持状况、宏观金融政策环境、资金用途限定和风险管理偏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反映各因素的5个指标,设置基础保障调整系数和超额保障调整系数等5种调整系数,给出资金存量测算的量化公式。同时,根据资金存量上、下限划分出5个不同的区域,对相应的存量区域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以某地铁公司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提出使用该模型时的注意事项:关注非正常资金支付事件;定期更新系数;关注资金结构的不均衡性。
    11  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裴瑞江,刘艳红
    2016(6):54--59.
    [摘要](199) [HTML](0) [PDF 1.25 M](55)
    摘要:
    对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分析轨道交通发展规模、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对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域性分别进行阐述,提出推行个性化职业教育定制服务,学习者自助“菜单式”订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由政府主导、院校及培训机构为实施主体、企业参与“三位一体”的方式共同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搭建区域性心理健康维护平台等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2  北京区域快线互联互通规划研究
    兰亚京,郑猛,申炜铭
    2016(6):60--63.
    [摘要](227) [HTML](0) [PDF 1.11 M](59)
    摘要:
    区域快线正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北京远郊新城至中心城、沿线主要城镇与中心城之间以及新城之间的一种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研究其与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变得重要。以区域快线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论证互联互通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区域快线与不同层次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内涵,提出以区域快线为纽带,打造三网之间互联互通的思路,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出建议,以便从规划阶段为将来北京实现网络化运营创造实施条件。
    13  轨道交通在对外综合交通枢纽集疏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因素
    杨静,张红亮,张蕊,冯焕东
    2016(6):64--67.
    [摘要](193) [HTML](0) [PDF 1.08 M](63)
    摘要:
    对外综合交通枢纽集疏系统工作的顺畅与否对于枢纽乃至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输具有重要影响。以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轨道交通方式在枢纽集疏系统中的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作为综合枢纽集疏系统的骨干,仍有上升及改善的空间;衔接方式、步行距离等衔接设计因素,收入水平、户籍所在地等乘客特征,显著影响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通过优化票证服务及指引服务巩固现有主体客群,利用提高时效性及舒适性的措施争取目标客群,推广轨道交通车站与对外枢纽的一体化设计与统一管理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
    14  复杂交路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研究
    黄鉴,蒋赛
    2016(6):68--72.
    [摘要](242) [HTML](0) [PDF 1.12 M](49)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的关键在于确定乘客的换乘方案,而乘客的换乘不仅受线网的影响,还受到各条线路运行交路的影响。以分析复杂运行交路对旅客换乘影响为基础,阐述根据轨道交通线网和运行交路构建乘客换乘网络的方法,利用该网络可直观地表达乘客的换乘情况,且网络中不含节点费用,方便了客流分配相关量的计算。在分析换乘网络弧的阻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平衡分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通过实例求解,检验该客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
    15  客流因素影响地铁正点运营的分析与对策
    何文
    2016(6):73--76.
    [摘要](288) [HTML](0) [PDF 1.28 M](53)
    摘要:
    随着地铁客流量的不断增长,因客流因素影响地铁正点运营情况日益突出。通过对客流因素影响时段、站点、形式、范围等具体分析,把握和了解客流因素影响具有时间高度集中、组织难度大、影响范围广、联动联控性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降低客流因素影响的相关对策措施和建议,从优化行车组织方式、加大客流控制力度、强化关键卡控和硬件保障、优化作业程序、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潜增效,提高运营质量和运输服务水平。
    16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地铁车站设计中的应用
    王欣
    2016(6):77--81.
    [摘要](238) [HTML](0) [PDF 2.55 M](46)
    摘要:
    通过对当前地铁车站设计现状的分析,指出地铁车站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的决策往往受制于主、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乘客的心理需求,故而地铁车站多表现为空间封闭、形态固化、形式单一的特点,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引入地铁车站的设计中作为理论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设计者应当考虑地铁乘客的心理行为需求及站内环境对乘客心理行为的影响,从车站空间的塑造、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引导两方面出发,探索灵活的车站形式以适应不同的用地条件,合理地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应用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理想空间。
    17  地下4层盖挖逆作地铁车站设计要点研究
    胡显鹏
    2016(6):82--86.
    [摘要](227) [HTML](0) [PDF 3.72 M](52)
    摘要:
    介绍盖挖逆作车站的做法以及地下四层盖挖逆作车站结构设计需重点研究的抗浮、侧墙顶拉弯应力控制、钢管柱受力控制、钢管柱施工误差控制、中间桩与边桩差异沉降控制等5个关键问题,并结合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大东门站地下4层盖挖逆作车站设计实例进行研究,得出采用板墙隼槽连接、AM桩、HPE液压垂直插入钢管柱工法等措施可以很好解决上述5个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18  深埋软岩小净距隧道近接既有车站的位移响应
    扈世民
    2016(6):87--92.
    [摘要](211) [HTML](0) [PDF 2.83 M](51)
    摘要:
    以在建的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红土地站为工程背景,新建车站采用分离式小净距隧道近距下穿既有车站。通过三维数值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对既有车站结构的位移响应进行分析。既有结构的竖向位移的位移响应服从双Peck拟合曲线,左、右线隧道开挖引发的竖向位移产生叠加,开挖上台阶和拆除临时支撑为位移控制的关键环节;小净距隧道开挖引起的能量释放被既有车站结构吸收,下穿既有结构所得沉降槽宽度参数 值为天然地层条件下的0.924倍;深埋软岩小净距下穿既有结构隧道地层损失率 取值范围为0.108%~0.16%;上台阶开挖注意控制拱部中空注浆锚杆的超前加固效果,形成一定范围的承载拱;施作隧道仰拱后方可分段拆除临时中隔壁,拆除范围为6~7m。结果表明,现场实测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基本吻合。
    19  软土地区桩基施工对紧邻地铁隧道的位移控制
    张戈
    2016(6):93--98.
    [摘要](193) [HTML](0) [PDF 2.21 M](52)
    摘要:
    基于杭州某紧邻隧道的两期桥桩试桩的监测数据,分析软土地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对紧邻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及其位移控制对策。对于深厚淤泥质软土地层,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边土体影响范围较大。钻孔灌注桩施工时,设置钢套筒是控制临近地铁隧道变形的有效措施,但钢套筒拔除后,其对隧道的“工后”影响较大。对于该类地层,距离隧道10.0m以内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宜保留钢套筒。结果表明,采取优化钢套筒的壁厚与长度及下压速度、控制桩基施工时间、合理组织群桩施工顺序、设置泄压孔等,均为控制紧邻隧道变形的有效措施。
    20  基于渗流场变化的基坑止水帷幕缺陷
    庞振勇,崔王洪
    2016(6):99--105.
    [摘要](221) [HTML](0) [PDF 3.97 M](66)
    摘要:
    止水帷幕存在缺陷一直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风险,若能在基坑开挖前判断出止水帷幕缺陷的位置,便能预先采取加固堵漏措施,可避免基坑开挖时的风险。局部渗漏必然会引起附近渗流场的变化,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对缺陷的长度、深度以及土体渗透性与帷幕外侧渗流场分布规律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不同工况下缺陷对渗流场分布的横向和竖向影响范围变化规律,证明了根据流速变化判别缺陷存在及位置、规模的可行性。提出采用声纳法可对土体中渗流场分布进行检测,进而可根据渗流场分布判别出缺陷的规模与位置。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研究结论及声纳法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为轨道交通深基坑工程止水帷幕缺陷判别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21  基于WEB的地铁道岔裂纹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方思权,胡锦添,蔡俊涛,刘蓝轩
    2016(6):106--109.
    [摘要](313) [HTML](0) [PDF 2.36 M](57)
    摘要:
    为保障地铁安全运营,解决道岔在现有条件下监测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维护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设计基于Web的道岔裂纹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地铁道岔裂纹的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和远程监测等功能。采用UDP无连接通信技术进行以太网数据传输,分析使用WCF数据交换通信接口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功能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通过功率谱密度图分析声发射信号,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多路采集的信号中是否存在裂纹信号,从而判断所监测的道岔部件是否产生裂纹。系统已在地铁正线上运行良好,所检测结果与后期人工探伤所得结论一致,监测结果可为维修策略制定提供依据,保障地铁行车安全。
    22  中小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AFC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何跃奇,刘洋,张宁
    2016(6):110--113.
    [摘要](303) [HTML](0) [PDF 1004.24 K](52)
    摘要:
    论述中小规模城市线网AFC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认为传统大城市AFC系统的建设模式存在着标准较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灵活性差等问题,不适合于经济实力较弱、线网运营规模较小的中小规模城市。根据中小规模城市的线网规模和资源投入情况,分析线网AFC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要求,并从线网AFC系统资源共享、AFC系统架构比选、AFC系统互换性等多个角度提出线网AFC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以指导中小规模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网络的建设与运营。
    23  移动支付在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
    顾洋,陈青云
    2016(6):114--119.
    [摘要](263) [HTML](0) [PDF 1.66 M](55)
    摘要:
    介绍移动支付自动售检票(AFC)的设计,在现有传统地铁AFC系统基础上,设计基于移动支付方式的新型AFC系统,对移动支付AFC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各参与对接方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对车票管理业务、车票应用业务、数据交换业务等移动支付AFC系统,以及系统对接设计、移动支付车票发行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的业务进行设计与分析,最后给出系统的接口设计和系统的部署方案,体现了移动支付AFC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优越性。
    24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信息网业务接入的实现
    毛健,石琦玉,张宁
    2016(6):120--124.
    [摘要](119) [HTML](0) [PDF 1.08 M](63)
    摘要: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能够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率以及较强的协调运营能力,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各业务系统的通信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获取各业务系统传输信息业务的种类以及业务容量的大小;然后,对综合通信网的组成与功能定位进行描述;最后,根据信息传输种类以及业务容量大小等因素确定综合通信网上层系统和控制中心业务系统等接入综合信息网的接口类型与相关通信协议。
    25  双流制列车过中性段供电切换方案
    王志荣
    2016(6):125--129.
    [摘要](199) [HTML](0) [PDF 1.08 M](62)
    摘要:
    介绍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轨道交通中性段供电切换方式,并对其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参考国内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电分相技术,对重庆铜梁试验线中性段供电切换方案的主要技术条件、设置位置、过中性段切换方案、接触网方案等进行研究,提出在线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双流制列车通过接触网中性段的供电切换建议采用不停车、不降弓的车上切换方式,当列车通过中性段的惰行速度小于160km/h时,建议采用器件式中性段方案。
    26  台湾捷运美丽岛站公共艺术策略的启示
    李向北,林馨怡
    2016(6):130--134.
    [摘要](134) [HTML](0) [PDF 3.50 M](51)
    摘要:
    公共艺术在大陆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台湾经历了20多年的成长,蜕变到成熟。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对捷运不仅是交通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公共艺术在捷运建设中尤为重要。它是民众生活多元形态的塑造者,更能给民众在匆忙穿梭于城市时带来富有视觉冲击的感官享受,也能体会到捷运公共艺术阐述的文化故事。通过对美丽岛站的设计、内容和理念进行分析整合,以期给国内提供参考,并得出启示,鼓励国内公共艺术政策的落实与推行;邀请世界大师参与设计、融合城市历史文化;打造主题性、加强前置性公共艺术设置,发挥最佳效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