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评估思路和要点
    金 昱
    2017(2):1-4.
    [摘要](281) [HTML](0) [PDF 2.71 M](45)
    摘要:
    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估工作,搭建线网规划评估的基本框架:按照科学评估、综合视角、战略思维的原则,以指导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为目标,评估对象以线网为主,兼顾线、站、场;评估内容包含城市规划、综合交通、建设实施、运营管理、投融资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评估方法体现定性定量分析并重、点线面多层次评估及“开门办规划”的要求。同时从评估的客观全面性、时间因素、横向对比等方面提出注意事项,希望对后续线网规划实施评估有所启发。
    2  广州地铁6号线明暗挖结合车站特点分析
    曾大勇
    2017(2):5-10.
    [摘要](237) [HTML](0) [PDF 102.58 M](61)
    摘要: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的复杂地段,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地进行明暗挖结合车站的设计实践,全线10座车站中9座采用不同形式的明暗结合方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站明暗结合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公园左线采用暗挖以免影响地面古树;海珠广场站是国内首次采用上明下暗结合的车站,丰富了明暗结合的形式;一德路站、沙河站车站暗挖区间的施工确保全线的运营开通,突出了明暗挖车站的优点;团一大广场站,地面附属与广场景观融为一体;东山口站先隧后站,确保工期;区庄站超浅埋大断面暗挖,难度为国内之最;黄花岗站地下站厅与周边环境的充分结合,做到地铁参与方的多赢局面;燕塘站基底处理成为范例。
    3  地铁公益类信息设计的思维解构
    石彭,易晓
    2017(2):11-14.
    [摘要](175) [HTML](0) [PDF 32.70 M](103)
    摘要:
    我国地铁空间环境设计步入了一个应注重满足乘客深层次心理需求的时代,公益信息是传递城市精神文明导向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国内公益信息设计并未获得足够重视。以地铁空间环境中公益信息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提出根据地铁公益信息的特点运用解构思维的方法,从概念、受众、空间载体、表达方式4个方面分析地铁空间中影响公益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并列举成功案例说明如何利用解构思维为设计人员提供正确的设计思路,并将创造性思维专注于确定的领域,从而使公益信息设计更符合地铁空间的传播特征,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4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选型
    李红卫
    2017(2):15-19.
    [摘要](183) [HTML](0) [PDF 33.34 M](40)
    摘要:
    在轨道交通前期规划阶段,通常对车辆选型不做深入研究,但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车辆选型则可能对后期工程建设产生很大影响。根据贵阳市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在建设规划阶段运用牵引计算,对快线系统的车辆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专题研究。从符合上位规划的角度分析并选取车辆最高速度,从适应地形条件的角度研究车辆动拖比及长大坡道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贵阳轨道交通快线系统应选择最高速度为100km/h的B型车;全动车及4M2T都可满足运营需要,但全动车对长大坡道的适应性更好;随着前期规划工作的深化,在后续设计阶段应进一步比较两种车型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5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环境振动影响 评价实践
    曹宇静
    2017(2):20-25.
    [摘要](162) [HTML](0) [PDF 11.24 M](51)
    摘要:
    预测地下线的环境振动影响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DB11/T 838-2011)中的振动预测模型,并对地下线工程条件和预测点的情况进行简化和假设,预测距离为0~60 m、线路埋深为10~20 m、取不同类型建筑物预测点的环境振动值,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的 “居民、文教区”和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所执行的环境振动标准值,分析各预测点的超标情况。结果表明,线路的埋深越深、线路与建筑物的水平距离越远、建筑物的等级越高,则环境振动预测值越低,建筑物受到的环境振动影响越小。建议根据振动影响范围和达标距离,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合理确定振动控制距离,当地下线穿越中心城区时,应根据环境振动影响预测结果和超标情况,确定合理的减振措施等级。
    6  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 客流分布的影响
    杜世敏,徐瑞华,李志佳
    2017(2):26-31.
    [摘要](163) [HTML](0) [PDF 2.97 M](47)
    摘要:
    以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影响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接入轨道交通网络的新线特点、接入位置等因素,提出接入轨道交通既有网络市区贯穿型线路、市区环状型线路、郊区延伸型线路3种新线类型,分析不同新线类型接入后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以及引起客流分布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网络规模的扩张、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网络连通性增强3个原因,并通过选取北京既有网络中的4号线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线路接入对4号线的客运量、换乘量以及断面客流量的影响,从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机理。
    7  基于非参数回归的城轨实时进出站客流预测
    谢 俏,李斌斌,何建涛,姚恩建
    2017(2):32-36.
    [摘要](224) [HTML](0) [PDF 18.18 M](56)
    摘要:
    为准确预测城轨实时进出站客流,构建基于非参数回归的实时进出站客流预测模型。首先,对不同特征日分时进出站客流量的进行对比分析,据此构建历史数据库;其次,通过计算历史分时数据的相关系数,并设置阈值对分时客流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合适的非参数模型状态向量;再次,根据K近邻样本与预测目标的客流量差异性,设计基于权重加权的预测算法;最后利用广州市城轨客流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对全网站点多天的预测结果显示:全天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2%以下,分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14%以下,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适用性。
    8  基于图像采集技术的地铁站台客流引导系统
    庞梦圆,杜彦君,厉超吉,刘 鑫,薛 健
    2017(2):37-41.
    [摘要](149) [HTML](0) [PDF 3.01 M](43)
    摘要:
    地铁快速发展带来的高密度客流冲击,对地铁的运行效率,乘客出行的快捷性、实时性、舒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对客流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基于图像采集技术的地铁站台客流引导系统,此系统是基于车厢内的摄像头采集客流信息,通过地铁运营方的数据库与处理中枢对客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客流引导信息,同时显示在站台门上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列车客流信息。结果表明,通过本系统对于客流的引导,可以完全代替引导人员的安排,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乘客快速舒适出行,可以有效提高地铁运行效率。
    9  全自动驾驶车辆段总体布局方案设计
    郭泽阔
    2017(2):42-47.
    [摘要](420) [HTML](0) [PDF 51.48 M](35)
    摘要:
    从全自动驾驶车辆段典型的运营场景入手,分析倒装与顺装方案对全自动驾驶车辆段的影响,总结出全自动驾驶模式下车辆段的特点,结合运营场景提出总体布局的设计思路。如,在车辆段新增全自动运行区域,由信号系统实现列车的全自动驾驶功能;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增加与车辆段通信、信号、视频监控、火灾报警等系统接口,实现各系统的联动等。分析表明全自动驾驶车辆由于其自动运行区和非自动运行区的划分,以及转换轨位置的不同,与传统车辆段总体布置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设计全自动驾驶车辆段总体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自动运行区的划分和车辆调车方式的不同,以及开通初期人工驾驶模式到全自动驾驶模式的平滑过渡。
    10  基于刷卡数据和高斯混合聚类的地铁车站分类
    岳真宏,陈 峰,王子甲,黄建玲,汪 波
    2017(2):48-51.
    [摘要](267) [HTML](0) [PDF 22.60 M](52)
    摘要:
    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对车站的规划设计及客流预测有重要作用。基于刷卡数据提取出行时间、频次、车票类型等反映车站客流特性的若干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高斯混合模型(GMM)进行车站聚类。该聚类方法不仅可以识别车站类别,同时可以根据后验概率确定混合类型的车站。以北京地铁为例,将全网233个车站分为4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可视化分类结果,并叠加地理信息描述各类车站的特征,直观地展示了部分混合性质的车站。与K均值聚类结果比较显示,GMM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多种特性混合的车站类型。
    11  南京河西地区地铁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分析
    张书丰,高 永,孙泽信
    2017(2):52-57.
    [摘要](174) [HTML](0) [PDF 21.85 M](40)
    摘要:
    依托实测资料,发现南京河西地区某盾构隧道已经形成多个不均匀沉降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软土层、②-4土体地下水位具有呈现正弦函数规律的季节性波动,通过构建的盾构隧道沉降计算公式及典型案例,解释了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是由不均匀分布的下卧软土与外部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明确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对盾构隧道沉降影响最为显著,外部基坑施工影响次之,地表堆载影响较少。
    12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穿越活动地质断层的技术措施
    张伟喜
    2017(2):58-62.
    [摘要](160) [HTML](0) [PDF 17.53 M](38)
    摘要:
    分析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穿越3条活动地质断层的特征,表明断层的变形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当断层发生突发性黏滑错动后,上、下盘相对产生复杂的空间三维变形,结构同时具有拉、压、剪、扭、弯等共同受力特性,其作用对穿越的隧道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隧道严重变形、开裂甚至破坏。据此估算1号线沿线断层的最大位移量及百年变形量,阐述浅埋暗挖法的结构设防方案、结构受力计算模型、断层处理的接头方案,以及断层处的结构防水等技术措施,提出的静态强制位移法是对此工程难题的初步尝试。
    13  地铁区间隧道穿越人工回填卵石地层施工技术
    万 飞,张旭昌,滕海渤
    2017(2):63-69.
    [摘要](153) [HTML](0) [PDF 33.42 M](99)
    摘要:
    针对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三工站至宣仁墩站区间隧道,在穿越以卵石为主的人工填土区时的多次失稳现象,对原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地表袖阀管注浆暗挖法施工方案,确定注浆顺序、浆液配比、注浆过程控制、开挖方法、支护方案和专项措施。表明地表袖阀管注浆暗挖法施工方案加固土体效果良好,在注浆预加固作用下进行开挖和支护,极大地降低了隧道失稳的风险。
    14  长沙磁浮工程轨道铺设施工关键技术
    张军林
    2017(2):70-74.
    [摘要](160) [HTML](0) [PDF 44.24 M](86)
    摘要:
    在磁浮轨道铺设前,首先进行施工测量系统、轨道的临时定位支撑、轨道的精确测量和精确调整等关键工序的工艺性试验,并设计了适合磁浮轨道施工的测量棱镜基座、轨道支撑架等一系列配套工装,最后研发了一整套磁浮轨道铺设技术。此项技术各项技术参数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要求,其工装设备能够满足施工作业要求。
    15  城市轨道交通大分区中压供电系统保护方案研究及应用
    张 刚
    2017(2):75-81.
    [摘要](536) [HTML](0) [PDF 3.87 M](49)
    摘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分区中压供电系统,提出一种在不同运行状态及各种故障情况下均能满足保护选择性、速动性和可靠性的完整继电保护方案。区间电缆以线路差动保护为主保护,线路电流比较保护为第二套主保护,过流保护为后备保护;母线上以母线差动保护为主保护,母线电流比较保护为后备保护。介绍进出线、母联、馈线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的应用,以及备自投功能的实现方式。分析保护配置、原理、逻辑,对区间电缆故障、母线故障、馈线故障情况下的动作行为,论证该方案对于故障点电源切除、非故障点电源恢复的性能。最后,介绍该方案在实际项目武汉地铁6号线上的应用。
    16  基于MODBUS协议的综合监控与信号系统间接口设计
    崔 超,郭 进
    2017(2):82-85.
    [摘要](211) [HTML](0) [PDF 9.91 M](137)
    摘要:
    参照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6-2010),研究综合监控系统与信号系统在中心、车站和就地级的接口方式,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和系统间联动。中心采用基于Modbus TCP协议的冗余前置机进行通信,故障后可自动切换有效提高系统可靠性,就地级采用紧急后备盘硬线连接信号设备。详细并超前设计出系统在中心的传输点类表,实现列车、站台、供电区、火灾报警以及客流预警等消息传输,为实际现场和实验室仿真条件下的系统间接口开发提供借鉴。
    17  OSID火灾探测新型技术及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杨大鹏,甘建文
    2017(2):86-89.
    [摘要](148) [HTML](0) [PDF 12.61 M](38)
    摘要: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高大开放空间火灾探测的现状。在指出传统火灾探测器不足的基础上,详细阐述高大开放空间成像探测器(OSID)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OSID采用双波粒子检测、CMOS光学成像、预对准等多项先进技术,而且支持多发射器-单接收器。将OSID与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和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进行对比,指出OSID的主要优缺点。给出OSID在民用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OSID可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火灾探测提供参考。
    18  城市轨道交通电话闭塞法闭塞区段研究
    王 霄,孙冬梅
    2017(2):90-93.
    [摘要](230) [HTML](0) [PDF 2.65 M](50)
    摘要:
    电话闭塞法是一种在列车信号系统故障时采用的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法,对其原理进行说明,指出采用电话闭塞法组织行车的条件;其次对一站一区间、一站两区间、两站两区间3种不同闭塞区段行车值班员的工作量进行说明,探究空闲区间确认对闭塞区段的影响及行车指挥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对行车效率的影响;最后对3种闭塞区段的优劣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地铁运营不同阶段所适用的闭塞区段。
    19  基于集中式管理体系结构的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
    陈青云,顾 洋
    2017(2):94-98.
    [摘要](157) [HTML](0) [PDF 4.35 M](40)
    摘要:
    针对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存在系统功能重叠、数据过度冗余、资源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投资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一个基于集中式管理体系结构的AFC系统。构建系统的整体构架、软件构架和物理构架,并分析系统的设计原则。该系统能够完成传统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全部功能,并且可以减少系统的层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为实现轨道交通低碳运营、绿色运营提供支持。
    20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票务处理终端研究
    韩建明,付保明,张 宁,何铁军
    2017(2):99-102.
    [摘要](175) [HTML](0) [PDF 2.90 M](41)
    摘要:
    为统一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线路自动售检票系统票务处理流程,分析现有票务处理终端的不足,提出标准票务处理终端设想,并设计标准票务处理终端的软硬件结构。最后,分析标准票务处理终端的建设模式、终端开发、上线部署及版本管理等具体部署应用过程。标准票务处理终端不仅有利于避免重复投资,降低建设成本;还有利于运营部门及时响应票务政策的变化,减少票务处理软件修订所需的成本,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地铁网络化运营后站务运作提升研究
    梁燕冰
    2017(2):103-107.
    [摘要](110) [HTML](0) [PDF 31.91 M](72)
    摘要:
    至2018年,广州地铁将陆续建成并开通10条线路。地铁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后,客流量剧增,通达性增强,服务范围和运营信息量增大,咨询、求助等乘客事务将随之增多,对站务运作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站务运作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优化。分析站务运作的现状,提出采用智能技术促进乘客自助服务以及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两大提升方向。通过车票移动电子支付、闸机事务自助处理、边门电子改造、手持式BOM、站务巡视智能报修、开发客运服务管理系统等优化措施,提升站务运作效率,以满足网络化运营的需要。
    22  有序样本聚类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时段划分中的应用
    曾小旭,汪 林,罗贤迪,张 宁,赵圣娜
    2017(2):108-112.
    [摘要](157) [HTML](0) [PDF 2.75 M](45)
    摘要:
    为合理划分轨道交通运营时段并指导其开行方案,提出一种基于有序样本聚类技术的运营时段划分方法。根据统计时段内客流数据,引入单向OD(Origin-Destination)概率矩阵,并给出单向OD概率矩阵的时序模型和提取方法;利用有序样本聚类方法,以最优分割法量化站间客流转移规律,求解聚类方案。最后以某一轨道交通线路为例,提取时间间隔为20 min的上行OD概率矩阵时间序列,以最优分割法进行聚类,将站间客流转移规律相近的统计时段归为一类,提出目标线路运营时段划分方案。
    23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故障影响仿真分析系统
    朱 琳,吴 强,刘志钢,王华声,周 明
    2017(2):113-119.
    [摘要](149) [HTML](0) [PDF 32.26 M](88)
    摘要: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故障影响的分析方法,采用仿真技术描述故障车、救援车、连挂车、运营车等不同对象运动过程。以上海轨道交通为背景,梳理列车故障处置的一般作业流程,并将线路运营划分为正常、故障、救援和恢复4种状态;针对列车自动保护ATP系统切断后连挂车与运营车之间的追踪运行过程建立模型与算法;在仿真系统中,开放了对故障事件以及救援方案的信息访问和管理,支持分析不同条件下(如故障处置流程、连挂车运行组织、线路配线设计等)列车故障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建立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列车故障影响仿真分析平台,实现对某一历史故障事件的过程模拟,并分析故障地点、连挂车运行速度和退出点对线路“故障”和“救援”阶段列车运行的影响,论证了仿真分析系统的有效性。
    24  现代有轨电车实现“绿波”交通应用方法研究
    刘克虎,宿亚军,苏 俊
    2017(2):120-124.
    [摘要](202) [HTML](0) [PDF 10.00 M](35)
    摘要: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不同于有独立运行空间的地铁,其线路常与道路交通交叉,通行需求经常发生冲突。通过建模计算,设定相应路口信号周期、绿信比及相位差,铺画特定的有轨电车运行图,达到有轨电车控制与道路交通控制协同、适应。同时,结合有轨电车运行过程中的信号通讯技术,实现道路交通车辆“绿波”并实现有轨电车“绿波”,确保了有轨电车旅行速度,提高了运行效率和运能、增加了准点率和兑现率。
    25  东京轨道交通双环线特征分析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王文聪,李玮峰,杨东援,曾琳惠
    2017(2):125-129.
    [摘要](188) [HTML](0) [PDF 8.67 M](94)
    摘要:
    上海市目前轨道交通呈现“十字加环,多向辐射”的网络结构,为解决交通问题,研究建设一条轨道交通外围环线,形成双环结构。首先分析轨道交通环线的功能及设置条件;其次,以已建成两条环线的东京都市圈为例,统计站点周边1000m范围内人口密度及客流特征,以神奈川县和埼玉县间往返客流为例,着重分析外围环线功能特征,得出环线主要承担换乘功能,且外围环线缓解了内环线换乘压力,加强了组团间联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最后,将上海与东京都市圈类比,从轨道交通网络现状和客流需求两个角度,分析建设外围环线的必要性,探讨在中环附近建设外环线的可行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