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张艳兵,戴克平
    2017(6):1-6.
    [摘要](36) [HTML](0) [PDF 1.35 M](65)
    摘要:
    介绍全自动运行系统项目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提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新技术研发、应用思路,形成产学研用、科研攻关、工程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详细说明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研究思路,阐述场景和运营规则的研究主线,注重科研与工程相互支撑的理念;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国内调研、国外调研、联合攻关、专家咨询的工作思路,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阐述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架构、创新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论述FAO系统在减少工作重复性、降低损失成本、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所起的的关键作用;描述系统的测试手段、测试过程及测试方法,测试中按照地铁实际运营线路中的几个场景分别验证,包括室内测试、停车场测试、样板段测试、全线测试;通过完善的系统测试验证,证明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技术的先进性及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为全自动运行系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借鉴。
    2  济南轨道交通R1线工程新技术探索及应用
    王国富,王德超,路林海,刘海东,潘雷
    2017(6):7-13.
    [摘要](21) [HTML](0) [PDF 3.60 M](58)
    摘要:
    R1线是济南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探索、应用了多项绿色技术,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及稳定性控制技术,混凝土刚性防水技术及预制构件应用技术;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和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设备系统中的可调通风型站台门和隧道嵌装型蒸发冷凝技术等改造工艺,以及“海绵”设施应用、高架车站光伏发电和中压能馈等自然资源利用技术,以期为后续济南和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地铁站室内界面“空间规划”理念在北京地铁中的实践
    李志阳,余乐,朱云飞
    2017(6):14-20.
    [摘要](19) [HTML](0) [PDF 4.27 M](77)
    摘要: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迅猛发展,车站室内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究其脉络则体现着“建筑理性主义回归”的思潮。这种思潮主要体现在对车站的空间形式、尺度比例、造型手法、色彩构成、灯光照明等客观因素的更多关注和追求。提出 思空间规划”理念的概念,总结并践行该理念的意义,同时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方案和实践经验,研究在地铁站内空间尺度较为局限,参与设计的专业众多且诉求各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室内设计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规划,引导空间各因素向着室内方案所主导的效果目标发展,最终实现车站室内设计,并形成符合建筑理性和一定审美逻辑的室内界面表皮的方法。针对16号线项目,详细介绍如何调整设备管线路由,构建空间的基本形式;如何打破常规设计思路,优化出入口、中板洞等主要局部细节;如何对土建、设备等裸露专业进行视觉整合等创新设计,对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4  北京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设计优化
    王岳颐,卢源,金山
    2017(6):21-28.
    [摘要](19) [HTML](0) [PDF 5.65 M](120)
    摘要:
    总结北京市既有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项目的设计经验,分析各案例在产品定位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环境营造、结构转换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既有开发项目存在以下不足:上盖业态种类较为单一,产品质量存在提升空间,交通组织有待优化,环境景观较为单调等。以北安河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为例,对既有设计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在产品定位与优化方面提出基于一体化开发的项目定位与布局、降低盖上开发高度、多标高设计、利用优良朝向资源、可变性户型设计等策略;在交通组织方面提出要以提升价值为导向,形成以商业空间为主要载体的综合换乘空间,以环境分区安排各类交通流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提出利用盖上地形高差创造城市微地景和多层次绿化设计;以及工艺与结构的若干优化设计策略。期望能为国内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的推广提供借鉴。
    5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探讨
    李爽
    2017(6):29-32.
    [摘要](5) [HTML](0) [PDF 2.29 M](55)
    摘要:
    在都市圈发展趋势下,重视圈内核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客观上已提上日程。分析都市圈发展给中小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以资阳市为例,分析成都都市圈背景下资阳市的区位特征、城市发展理念和交通发展战略,提出适合资阳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战略和“区域+市区”的轨道发展模式,为资阳市与成都市同城化发展、融入成都都市圈、提升城市品质奠定基础;以期为其他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6  地铁站点客流特征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马晓磊,张继宇,刘剑锋,王江锋,李金海
    2017(6):33-38.
    [摘要](28) [HTML](0) [PDF 1.22 M](91)
    摘要:
    讨论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时间变化规律,根据客流的时序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聚类的K-means算法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对比不同类别站点的客流差异,同时探究轨道交通站点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与站点周围用地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定量计算回归方程,详细分析客流与用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为不同站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营管理措施,以及为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7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宏观指标统计分析这篇中文摘要写得很空泛,不太容易看出论文要点
    戢小辉,安栓庄,俞懿宸,谢禹磊
    2017(6):39-46.
    [摘要](31) [HTML](0) [PDF 1.88 M](103)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作为需求分析的有效技术手段,其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决策的精准度,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20余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现状运营数据进行全面整理与归纳,系统阐述网络客流、线路客流、车站客流的诸多特征,从负荷强度、网络平均乘距、线路平均运距、换乘系数、断面高峰小时系数、断面不均衡性、换乘客流量级分布、车站超高峰系数等客流预测关键技术指标进行特征探讨与规律总结,以期协助模型工作者更好地把握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8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地铁公司价值提升
    李波,万丽亚
    2017(6):47-50.
    [摘要](29) [HTML](0) [PDF 697.48 K](60)
    摘要:
    目前,地铁公司普遍尚未意识到打造企业总体价值的重要性,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欠清晰,重建设轻运营,重当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现象较为普遍,地铁公司价值难以体现。立足地铁公司,从价值链视角分析地铁公司的价值活动,提出地铁公司应打造设计管理能力,强化设计管理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综合运作投融资业务,以PPP模式推动产业合作,此外,在建设及运营环节培育核心资源、盈利能力,推动业务规模化发展;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公司品牌价值,最终通过剥离优质资产实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逐步实现整体上市。通过上述措施的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地铁公司的整体价值提升,促进地铁公司可持续发展。
    9  国内首条过海地铁盾构隧道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许黎明
    2017(6):51-55.
    [摘要](14) [HTML](0) [PDF 3.10 M](57)
    摘要:
    结合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过海区间隧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从线位选择、预留二衬、防灾通风及疏散、海洋环境隧道耐久性、防排水、海底冻结法施工联络通道、盾构法与矿山法隧道水中对接等方面对过海盾构地铁隧道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比较,为过海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过海隧道盾构换刀、提前进行地质补勘、全程超前探孔探水、渗透水压力数值模拟计算、承压水环境下岩石裂隙注浆堵水技术、微震爆破等一系列新技术,也为后续建设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10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损失率变化特征
    张晋勋,江华,程晋国,周刘刚,曲行通,焦兴飞
    2017(6):56-61.
    [摘要](25) [HTML](0) [PDF 1.21 M](62)
    摘要:
    城市地铁盾构法施工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地表位移是施工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当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或管线等构筑物时,地层位移不可忽略。以北京地铁14号线方-十区间为背景,采用地层分层位移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坐标转换等方法监测得到某一位置不同深度测点地层位移,研究不同深度地层的竖向位移分布特征以及随盾构推进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和不同深度地层都呈现明显正态分布的沉降槽特征,沉降槽最大沉降值从拱顶传至地表过程中逐渐衰减且变形影响范围不断向两侧扩展,埋深较小的沉降槽宽而浅,埋深较大的沉降槽窄而深。实测结果及数值模拟均揭示了盾体通过阶段和盾尾脱出后阶段占有最终沉降较大比例,这为有效充填开挖间隙以及加强盾尾空隙注浆效果以有效控制地层位移提供理论支撑及指导意义。
    11  软土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措施
    张金柱,朱剑,贾霄
    2017(6):62-68.
    [摘要](16) [HTML](0) [PDF 1.87 M](59)
    摘要:
    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概念分析和基于典型工程的定量计算,认为在控制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措施中,首道混凝土支撑能够避免由于轴力损失和地层预降水产生的桩顶位移,且投资增加较少,性价比较高,建议在软土基坑中优先选用;基坑内侧土加固控制基坑变形的效果很好,能减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42%甚至更多,但投资增加较多,建议坑底以下为软土或变形控制标准较高时采用;增加围护结构截面尺寸对变形控制贡献有限,且投资较高,不建议优先选用,仅当其他控制措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时再考虑采用;增加基坑竖向支撑道数能够减少20%左右的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且投资增加幅度有限,建议变形要求较高时优先选用。
    12  泥水盾构长距离砂卵石地层穿河施工中不换刀技术
    贾会森
    2017(6):69-73.
    [摘要](4) [HTML](0) [PDF 2.04 M](59)
    摘要:
    针对沈阳地铁9号线一期土建工程泥水平衡盾构在砂卵石及黏土地层中下穿500 m宽浑河隧道工程,对可能遇到的刀盘刀具严重磨损及结泥饼现象进行了预判,通过对地质颗粒成分组成及浑河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创新了刀盘结构形式和刀盘刀具耐磨设计,增强了环流系统泵送能力,改进了防结泥饼冲刷管路设计,再辅以施工辅助技术,不但实现了泥水盾构在该工况下不结泥饼和不换刀,还节约了施工成本。该技术的成功运用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3  青岛地铁R3线地质条件评价研究
    张强,顾朝杰,宋仕兵,王忠胜,孙鸣雷
    2017(6):74-78.
    [摘要](30) [HTML](0) [PDF 2.34 M](62)
    摘要:
    利用青岛地铁R3线井冈山路站—嘉年华站区间的地铁勘察资料,综合钻探、取样、物探、水文、地震、岩石试验等多方面的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工程参数指标等各项评价因子,进而建立三级层次的结构模型,构建青岛地铁地质条件评价体系,通过对比青岛地铁与地质条件的相互影响,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地质条件综合评价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标准化综合处理,由此对青岛地铁地质条件实现了综合评价。综合研究区地质条件评价结果,研究区分为地质条件良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和差区,同时针对各区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
    14  弹性短轨枕在武汉地铁中的应用问题及解决方法
    易勇,罗川萍,李群
    2017(6):79-83.
    [摘要](16) [HTML](0) [PDF 1.09 M](56)
    摘要:
    为减少振动及噪声,武汉地铁1号线使用弹性短轨枕轨道形式,但这种轨道形式在长时间的运营后出现了轨枕-套靴-道床之间剥离、间隙扩大、轨枕空吊、轨距变化大、减振量下降、短轨枕破裂等现象,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轨道状态较差路段的钢轨、轨枕变形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针对弹性短轨枕轨道病害总结出轨枕更换、空吊整治、减振方式改造3种维修方案。
    15  市域快轨双制式供电的牵引主回路及高压设备研究
    欧阳瑞璟
    2017(6):84-88.
    [摘要](19) [HTML](0) [PDF 776.70 K](74)
    摘要:
    双制式供电市域快轨能有效连接城市轨道交通和干线铁路体系,充分发挥交、直流供电系统各自的优点,在市郊区域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前景。首先根据交、直流供电系统的特点,提出整合交、直流供电车载牵引系统的方案,然后介绍主电路的配置、受电弓,以及高压检测、保护装置器件本身针对双制式供电进行的适应性更改。其次,具体介绍牵引变流器中四象限整流器,中间直流环节,逆变器和滤波电抗器的优选方案,辅助逆变器的布置、变压器隔离的方案和变流器冷却方式的选择。最后,提出对牵引电机在冷却方式、功率、质量和外形尺寸方面的基本需求。
    16  AFC设备运维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郭瑞丽,白 鑫
    2017(6):89-94.
    [摘要](54) [HTML](0) [PDF 1.83 M](63)
    摘要:
    郑州地铁融合信息化技术提出AFC设备的运维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使用手持终端实现对AFC设备维护数据的快速采集,用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对设备维护数据的快速分析,并通过估算各模块的动作次数和设备运行状态良好率来预测设备模块的运行稳定度,辅助维修决策。通过对设备和其内部模块进行统一编码及关联映射,实现从设备到模块的跟踪管理,以及设备维护记录、运行负荷度、疲劳度的历史追溯。此外,建立AFC设备维护保养台账的数据仓库,实现备品备件消耗、设备故障、设备保养记录等数据的快速检索,从而减少维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17  北京地铁14号线全自动车辆段设计及应用
    徐 亮,王晓皎
    2017(6):95-98.
    [摘要](37) [HTML](0) [PDF 831.05 K](76)
    摘要:
    为解决传统车辆段既有接发车模式中接发车效率低、调度人员工作量大,以及降低以上两个前提下产生的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事故发生的概率,北京地铁14号线车辆段配置具有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的全自动运行区域,列车在全自动区域升级至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级别后可实现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操作(ATO)功能以及列车自动监控(ATS)功能,由信号系统防护列车运行安全,并能够以ATO模式自动完成进出段场的运行功能。全自动车辆段作为未来可推广的车辆段建设管理模式,现行实施的有关全自动车辆段系统功能、系统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8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模式运营研究
    杨安安,汪波,陈艳艳,黄建玲
    2017(6):99-103.
    [摘要](19) [HTML](0) [PDF 827.24 K](53)
    摘要:
    多模式运营是应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多样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外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内涵。从多交路、快慢车组合、跨线运营这3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出发,研究各运营模式的形式分类、客流特征、影响因素等适用条件。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给出我国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建议,提出规划阶段就预留多模式运营的基本设备设施条件的必要性,并从运营时间选择、空间设施改造等方面给出建议,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提供参考。
    19  基于信息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研究
    赵振江,祝 蕾,张 宁,徐 文
    2017(6):104-109.
    [摘要](29) [HTML](0) [PDF 997.87 K](63)
    摘要:
    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需求,针对当前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不足,首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从信息流的角度构建以应急组织机构为主体,并由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事件标准处置方法管理、历史事件案例管理和突发事件管理组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框架。最后,以信息流为导向构建事前信息采集与筛选、事中信息分析与处理、事后信息总结与反馈的动态闭环的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流程,并分析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工作重点,为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  平行调试方法的应用及安全风险分析
    王泽啸
    2017(6):110-112.
    [摘要](32) [HTML](0) [PDF 534.41 K](53)
    摘要:
    为了避免综合监控系统延伸线接入主线时功能调试对主线运营造成的影响,通过在主线停运期间用增设的临时中央级设备进行调试,在主线运营期间则恢复至原有中央级设备,当调试已完成且相应问题已基本整改时将延伸线正式接入。将其中的搭建临时中央级设备、延伸线临时接入主线、开展平行调试、骨干网接入和设备升级等重要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项目实施前的主线通信网络发生功能性损害的安全风险,和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数据库出现紊乱、临时设备上电后超载跳闸、非调试期间人员误操作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管控措施,进一步提高后续类似项目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1  线网运营下通号设备维护模式的思考
    兰明
    2017(6):113-116.
    [摘要](19) [HTML](0) [PDF 705.01 K](52)
    摘要:
    介绍西安地铁在线网运营后,维护方式由专业化向区域化演变的情况,以及通信、信号检修规程优化的方向和内容,说明技术专业化分析、现场区域化维护是适应线网维护模式的方向。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性能监测,实现状态修、性能修,说明智能化维护是地铁线网维护手段的发展方向
    22  新型有轨电车交叉口一体化设计
    姬霖
    2017(6):117-122.
    [摘要](7) [HTML](0) [PDF 3.26 M](52)
    摘要:
    新型有轨电车系统多采用地面敷设,交叉口是设计的关键节点,需要各专业密切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广州海珠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为例,从工程设计、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秩序管理和安全设施等方面提出目前交叉口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在工程设计方面,需考虑线路与道路、轨道等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实现工程的合理可行性;在交通工程设计方面,以尽量减少对既有交通的影响为原则,综合考虑路口渠化、交通控制、交通组织等方案,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在路口交通秩序管理和安全设施方面,应重点考虑人行过街设施、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等,保证交通的有序及安全。只有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系统化设计,才能实现交叉路口功能最优化。
    23  青岛现代有轨电车梳子型道岔技术
    魏笑楠
    2017(6):123-128.
    [摘要](27) [HTML](0) [PDF 3.06 M](58)
    摘要:
    青岛现代有轨电车梳子型道岔是国内首创,其道岔布置形式、线型设计、结构设计较为新颖。线型布置打破常规道岔布置形式,相邻分支线路道岔中心的距离小于相同号数道岔的全长;道岔结构设计具有创新,由1个普通双尖轨转辙器、多个单尖轨转辙器、多个复合型辙叉、1个双曲线辙叉组成。为今后现代有轨电车道岔设计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也可供站场道岔布置参考。
    24  大汉阳地区现代有轨电车监造及质量控制
    董皓,史茂明,韩丰兆,张晓斌
    2017(6):129-134.
    [摘要](12) [HTML](0) [PDF 1.78 M](63)
    摘要:
    介绍武汉大汉阳地区101%低地板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的基本情况。针对该现代有轨电车的监造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节点多、组织协调性强等特点,阐明车辆监造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提出监造人员保证及信息管理的相关措施,并对投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试验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总结:针对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制造阶段以及后期试验阶段,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在此过程中落实监造工作的各项内容,从而保证大汉阳地区现代有轨电车工程的顺利进行。
    25  巴塞罗那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与运营管理
    王英杰,卢思思,张宁宁,徐田坤
    2017(6):135-140.
    [摘要](94) [HTML](0) [PDF 4.60 M](90)
    摘要:
    多模式运营是应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多样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外成功案例,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内涵。从多交路、快慢车组合、跨线运营这3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出发,研究各运营模式的形式分类、客流特征、影响因素等适用条件。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给出我国实施多模式运营的建议,提出规划阶段就预留多模式运营的基本设备设施条件的必要性,并从运营时间选择、空间设施改造等方面给出建议,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多模式运营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