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实践与优化
    姚 霏,何 寰
    2020(2):1-7.
    [摘要](123) [HTML](0) [PDF 2.28 M](118)
    摘要:
    随着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全面发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重点由单一的工程推进转变为综合协调集约发展。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对接规划管理体系为主要抓手,通过重新梳理规划体系、深化完善规划内容、全面统筹城市建设,提出建立两次选址机制、新增道路景观提升规划、协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多种手段,优化既有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确保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特点分析
    周忠德
    2020(2):8-13.
    [摘要](85) [HTML](0) [PDF 4.58 M](340)
    摘要:
    以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线站位选择的难点及其应对方法为研究对象,介绍贵阳的城市特点及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指出山地城市线路设计及站位设置常见的建设用地紧张、道路狭窄、地势高差制约明显、客流走廊单一等问题与难点,并结合在建线路给出山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纵断面设计、车站站位选择及站型布置等方面的应对方法。
    3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维保发展现状及趋势
    贾文峥,胡雪霏,熊振兴,刘 悦
    2020(2):14-19.
    [摘要](181) [HTML](0) [PDF 623.55 K](468)
    摘要:
    对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维护的智能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车辆、供电、信号等设备系统为例概括智能维保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数据处理与挖掘、故障诊断与预警准确性、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修程修制技术参数确定和标准化、与运营模式优化和运营绩效联动关系等问题,论述将智能维保结果反馈到系统设计和产品可靠度优化等前期环节的可能方案,对智能维保的标准化、数据共享、统一技术平台与专业化技术装备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4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现状及对策
    周 康,宋 瑞,彭 虓
    2020(2):20-24.
    [摘要](84) [HTML](0) [PDF 1018.56 K](112)
    摘要:
    以实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合理开发为目的,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效率、管理水平、客运服务质量等方面快速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在规划、制度保障、技术以及利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对于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及国内典型城市案例,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导向,从规划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资金保障层面等角度提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为中国轨道交通用地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5  南京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发展实践与探索
    陈凌轩
    2020(2):25-29.
    [摘要](52) [HTML](0) [PDF 441.19 K](119)
    摘要:
    阐述南京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南京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发展中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创新点主要有建立轨道交通专项土地储备制度、开展场站周边“五个一体化”的城市设计、在地铁车站确权及划拨用地转商业性质上获得突破、以带方案或带条件挂牌方式进行一二级联动开发、探索南京首例综合评议的股权转让模式、发行ABS进行市场化直接融资、尝试零星地块用于停车场和加油站开发等。结合南京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开发面临的难题和瓶颈,从规划审批、土地政策、开发模式、技术规范等方面,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开发策略与建议,探索地铁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块详细性规划和线路融资规划等多规合一;完善划拨、协议、作价等多种土地供给方式,构建多方利益共享协调新机制,加快研究行业规范和创新技术,以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
    6  燕房线全自动运行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实践
    杜 薇,王道敏,徐 鼎
    2020(2):31-36.
    [摘要](84) [HTML](0) [PDF 753.76 K](116)
    摘要:
    北京燕房线为“综合科技示范线”示范目标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应用。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列车唤醒、休眠、出入库、正线运行、折返等作业均由系统自动控制完成,即列车驾驶员执行的工作完全由自动化、高度集中控制的列车运行系统完成,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复杂程度更高,对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保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建设过程中,运用安全保障的理念,探索一套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系统的风险管理方式,以实现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最终保障全自动运行系统的顺利实施,从系统整体和各子系统多角度提出安全保障要求。在全生命周期内运用危害分析技术对核心系统进行全过程的安全保障,并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真正达到在建设期通过安全和可靠性分析对设备进行选型、结构优化,避免系统交付后无法满足指标的要求,更好地为运营提供稳定、安全的设备系统。
    7  双边控制法在地铁调线设计中的应用
    刘延晨,王仲林,倪 冉
    2020(2):37-41.
    [摘要](60) [HTML](0) [PDF 2.14 M](174)
    摘要:
    在线路施工配合和调线调坡阶段,由于缺乏简单实用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人员主要依靠经验进行线路平面调线设计,影响地铁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针对此问题提出“双边控制法”,结合测量、限界、桥梁和隧道等资料,系统介绍土建结构的双边控制线的确定方案,并将地铁线路设计软件应用到地铁调线设计中,实现地铁调线设计自动化、可视化,提高工作效率。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南京地铁机场线调线设计中,也为类似工程线路调线设计提供参考。
    8  绿色城市轨道交通概念定位及其特征表现
    王国富,王威汐,路林海,门燕青,张 伟
    2020(2):42-49.
    [摘要](49) [HTML](0) [PDF 2.41 M](232)
    摘要:
    对国内外绿色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及运营现状进行调研,提出绿色轨道交通工程的概念,对其特征表现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绿色技术进行详细剖析,从技术集成、科技创新、装备研发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对绿色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以期为绿色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9  沪嘉城际对嘉兴市域线的影响
    郑小康,陈 晖,李 悦
    2020(2):50-56.
    [摘要](27) [HTML](0) [PDF 10.18 M](197)
    摘要:
    市域线主要实现中心城区、市域组团、周边新城的连接,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随着城市不断地向外围拓展,已涌现出大量的城市群,各相邻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规划较多的城际线,以便实现相邻城市间的公交化出行,而市域线与城际线的功能定位有较大差别,城际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域线的规划布局。在研究沪嘉城际线与嘉兴市域线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并考虑到嘉兴市域各副中心与市区之间的联系,对比分析沪嘉城际、嘉兴市域线二者的功能定位,并结合临沪组团和非临沪组团与市区的交通量需求,得出较为合理的方案,可为类似城市的市域线规划提供参考。
    10  轨道交通桥梁结构噪声影响及治理措施研究
    张良涛
    2020(2):57-63.
    [摘要](96) [HTML](0) [PDF 1.43 M](341)
    摘要:
    为探讨轨道交通桥梁结构噪声分布规律及评价采取轨道减振措施后的降噪效果,以某轨道交通高架线路为例,采用有限元与边界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隔振措施时桥梁振动及其引起的结构噪声,其中主要分析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减振扣件轨道和橡胶减振垫轨道3种轨道减振措施。结果表明:单箱单室箱梁辐射声能量主要集中于31.5~125 Hz,噪声峰值出现在40~63 Hz;列车运行速度越大,桥梁结构噪声辐射总声压级越大;采取隔振措施后结构噪声可降低约5.6~16.6 dB(A),其中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降噪效果明显优于橡胶减振垫轨道和减振扣件轨道。
    11  影响城轨网络客流效果的关键问题探讨
    王 波
    2020(2):64-69.
    [摘要](61) [HTML](0) [PDF 1.35 M](98)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具备一定客流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针对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基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梳理,指出影响客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预期的一致性、相关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及交通衔接的配合性,并基于此,从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适配性、沿线用地开发同步性、轨道交通设计及实施的人性化、交通衔接一体化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12  基于土地利用的城轨新站点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杨志强,史丰收,黄俊达,何建涛
    2020(2):70-74.
    [摘要](74) [HTML](0) [PDF 2.41 M](214)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和建设全过程年限较长,在此期间土地利用规划通常多有调整,导致工可研阶段的客流预测结果难以支撑新线开通时运输计划编制等运营管理工作。提出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的城轨新站点客流预测方法,首先研究城轨站点周边人口岗位数据统计方法,其次提出人口岗位比、人口岗位总数和站点可达性指标概念,基于K近邻非参数回归预测方法构建进出站量预测模型,最后依托广州地铁客流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站点进站量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占平均实际进站量的19.0%,进站量大于2万人次的站点平均相对误差为16.0%,所提方法可为城轨新线开通后运输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13  基于客流特征的穿城市域快线运营模式
    张麒宸
    2020(2):75-81.
    [摘要](64) [HTML](0) [PDF 9.20 M](160)
    摘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市区逐渐向外围拓建与延伸,市域快线的规划与建设应运而生,如何合理选择市域快线运营模式成为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成都地铁13号线为依托,分析穿城市域快线的客流特征,基于客流需求、城市布局、大区客流分布、客流断面特征,对行车对数和大小交路折返点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地铁13号线的行车对数并提出3个行车组织方案。并从运能适应性、高峰小时车公里、最大满载率、运营组织难易度等关键指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运营方案,以期为类似穿城市域快线运营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1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地铁进站客流短时预测模型
    谢 臻,郭建媛,秦 勇
    2020(2):82-86.
    [摘要](72) [HTML](0) [PDF 653.65 K](92)
    摘要:
    基于准确的未来客流信息对地铁运营的重要性,研究客流预测的方法。选取支持向量机应用领域的一大分支——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对地铁进站客流进行短时预测,使用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寻优,从而构建客流预测模型。提出的模型以日期类型和所处时刻作为输入,可以提前预测未来一周的每15 min的客流。采取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使用广州杨箕车站进站客流数据进行实验,通过交叉验证确定验证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并将该模型与BP神经网络、KNN算法进行比较,实验表明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15  软土地区盾构隧道若干设计关键问题解决方法研究
    柳宪东
    2020(2):87-96.
    [摘要](75) [HTML](0) [PDF 3.49 M](119)
    摘要:
    轨道交通的持续建设和地下空间大力度开发使得盾构隧道施工环境日益复杂,而软土地区土层特性使得施工难度和风险更高。结合实际工程针对软土盾构隧道设计提出以下技术措施:①基础补偿+洞内顶托的被动联合桩基托换技术;②基于BIM管片自动排版和选型技术;③洞外加固+混凝土箱体洞内临时封闭接收技术。从设计源头上解决了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问题,显著提高施工准确度并降低了工程风险,为软土地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6  初支联拱二衬分离矿山法断面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
    赵智慧,杜 博,王文慧
    2020(2):97-102.
    [摘要](63) [HTML](0) [PDF 1.24 M](80)
    摘要:
    城市地铁矿山法隧道建设受周边环境、运营需求等多方面影响,线路左右线线间距较小,无法采用两个独立单洞施工,针对此情况提出初支联拱二衬分离矿山法断面。对该断面结构设计及施工步序进行详细介绍,并将其与“双侧壁导坑法”断面及“中洞法”断面进行比较。该断面具有结构受力合理、工序转换少、施工速度快、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小等优点,为一种新型的矿山法隧道断面,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16号线某隧道建设中。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对该断面开挖过程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并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可为同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17  暗挖地铁车站侧穿特殊结构桥梁保护措施研究
    史磊磊,王 凯,李兆平,张帆博,岳爱敏
    2020(2):103-110.
    [摘要](57) [HTML](0) [PDF 1.61 M](129)
    摘要:
    北京地铁12号线安贞桥站侧穿安贞西桥和安贞东桥,受桥梁基础位置的制约,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暗挖分离结构形式。邻近桥梁的下部结构形式为斜腿刚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对差异沉降极为敏感且抵抗变形能力较差。基于车站与邻近桥梁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桥梁结构特点,首先确定邻近桥梁基础的风险等级和变形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从车站主体结构建造方案、洞内超前注浆加固地层以及在地面设置隔离桩等角度探讨对邻近桥梁的保护措施,最后给出桥梁变形超过变形控制标准情况下的保护措施。
    18  上部锁紧式双层非线性扣件在南京地铁的应用效果分析
    杭 锦,王志强,孟鸿涛,王金朝
    2020(2):111-114.
    [摘要](110) [HTML](0) [PDF 787.95 K](261)
    摘要:
    在南京地铁1号线双龙大道至南京南站地铁隧道正常运行的线路上,采用在线检测和锤击方法对比III型减振器与上部锁紧式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GJ-32扣件)两种轨道结构形式下钢轨的垂向和横向频率响应特性。结果表明:GJ-32扣件相对于III型减振器钢轨振动在200~400 Hz有较好的抑制作用;GJ-32扣件轨道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和阻尼特性;III型减振器区间钢轨波磨发展严重,而GJ-32扣件十分有效地抑制了钢轨短波的增长。
    19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排连接性能对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
    张学山
    2020(2):115-120.
    [摘要](69) [HTML](0) [PDF 2.58 M](107)
    摘要:
    中低速磁浮交通轨道结构振动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以中低速磁浮轨排-桥梁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锤击模态试验、有限元理论模拟等方法分析螺栓连接性能对轨道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锚固螺栓在正常工况下,F轨的竖向自振频率集中在60~100 Hz,谐响应频率在80 Hz以上;锚固螺栓的松动导致F轨自振频率大幅降低,谐响应频率明显降低;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轨排振动大幅提高。锚固螺栓松动改变了轨排的振动传递性,直接影响悬浮控制系统的调节过程,容易引发异常共振。
    20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机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郝勇奇,王 俊,朱 彦,岳 震,廉树丽
    2020(2):121-126.
    [摘要](93) [HTML](0) [PDF 1.31 M](305)
    摘要:
    地铁运营设备种类繁多,其中机电设备在设备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多领域、多模块、多方向的信息互联共享,面对各个维度数据交融建立合理的分析管理平台是今后智慧城市智慧地铁的发展趋势。基于郑州地铁运营的设备管理体系,拓展全景信息支撑平台、状态监视、在线预警、智能诊断、状态评价、风险预测、检修决策以及绩效评估等方向。搭建地铁机电设备的大数据管理系统框架,通过现有的数据构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有效地进行数据挖掘。同时针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运维检修决策、风险量化评估3个方向进行算法模型分析,从而获取地铁机电设备的相关潜在规律,为决策层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物联网;大数据;地铁;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21  杭州市某地铁站集成式蒸发冷凝冷水机组性能实测分析
    张意祥,郁文红,魏祎璇,潘 嵩,孟 鑫,李国庆,金龙哲,吕 闯
    2020(2):127-134.
    [摘要](84) [HTML](0) [PDF 753.07 K](127)
    摘要:
    目前集成式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在地铁车站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对于该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研究较少。为了研究系统实际运行特点进而提高系统现有运行性能优化运行,对杭州市采用蒸发冷凝冷水机组和采用常规冷水机组的两座地铁站进行性能测试,分析蒸发冷凝冷水机组的能耗特点,分析室外温湿度对不同负载下蒸发冷凝机组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的影响。当系统负载较低时COP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进风空气相对湿度,满负载时压缩机COP同时受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当室外空气焓值增加时压缩机COP随之降低。同时对两座地铁站的运行能耗进行实测分析并研究两者的能耗运行特性。
    22  轨道交通AFC系统车站终端设备供电方案探讨
    刘皓凡
    2020(2):135-139.
    [摘要](117) [HTML](0) [PDF 573.57 K](177)
    摘要:
    为提高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AFC)系统运营安全、降低AFC系统建设运营成本、减轻AFC系统运营维护压力,分析比较目前常见的3种AFC系统车站终端设备的供电方案,指出内置小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UPS)方案存在使用条件苛刻、寿命短、运营维护量大、整体建设运营成本高且与运营实际需求不符的问题,以及集中式大UPS方案配电级数增多、故障点相应增加,一旦发生故障影响面相应增大的问题。从UPS配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人工售票机单独配置小UPS的方案;用理论上一次安装终生免维护的超级电容替代闸机内设置的小UPS的方案;结合“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趋势,精确分析在该趋势下AFC终端设备内具体模块的实际后备电源需求变化情况,提出减少非必要的模块后备用电负载、优化UPS配置的方案。所述方案为后续AFC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23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优化研究
    孙佃升
    2020(2):140-145.
    [摘要](72) [HTML](0) [PDF 724.44 K](78)
    摘要:
    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指挥中心优化建设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类比加对比的方法,结合目前西安地铁正在建设的线网应急指挥中心,分析线网指挥中心与应急指挥中心分建和合建方案的优劣,研究探讨在现代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如何对已建成使用的线网应急指挥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如何对正在筹建或建设的线网指挥中心预留升级空间。通过对系统功能定位和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研究,结合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能够满足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急指挥中心优化建设的建议,以期为其他有线网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需求的城市提供参考。
    24  城市轨道交通通宵运营研究
    史丰收,刘 劲,陈 哲
    2020(2):146-151.
    [摘要](62) [HTML](0) [PDF 1.24 M](19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夜间出行需求不断增长,通宵运营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已实施通宵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夜间运营模式及其影响进行梳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的客流需求以及设备设施条件,建议既有线路通宵运营可优先考虑在节假日连接交通枢纽与市中心的线路实施,后续可逐步扩大实施日期和线路。同时从线路设计、设备功能、客运服务等方面对未来新建线路提出通宵运营的相关需求,以期为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运输组织以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25  地铁车站安全疏散计算方法探讨
    张 扬
    2020(2):152.
    [摘要](163) [HTML](0) [PDF 888.48 K](103)
    摘要: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第5章给出了车站安全疏散计算方法,要求站台疏散设施能保证乘客在4 min内撤离站台,6 min内抵达站厅或安全区域。该标准提供了撤离站台的时间计算公式及疏散控制原则。结合国内外规范中关于疏散计算的要求,分析其疏散理论和计算方法,探讨乘客疏散全过程疏散时间计算方法。在进行车站安全疏散计算时,提出如下建议:乘客撤离站台时间应以《地铁设计防火标准》为准;撤离至安全区的时间可按抵达安全区最长疏散路径分段步行总时间与乘客在楼梯、扶梯、闸机、通道等疏散设施处的滞留时间之和进行验算,超过3层或疏散路线通过多个楼层等复杂工况,建议在静态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疏散模拟进行分析研究;当列车发生火灾时建议验算疏散乘客通过车门到站台的滞留时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